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201211
编号:13743624
动脉栓塞术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35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1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11
     【摘 要】产后出血为产妇重要死亡原因之一,在中国目前居首位。产妇一旦发生产后出血,预后严重,休克较重持续时间较长者即使获救,仍有可能发生严重的结发性垂体前叶功能减退(席汉综合症)后遗症。病因主要为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胎盘粘连、胎盘植入等)、软产道裂伤以及凝血功能障碍。对于产后出血,传统的治疗方法是治疗产后出血的首选方法,并效果明显,但如果发生难治性产后出血,则传统的治疗方法,效果欠佳,采用动脉栓塞治疗术对于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效果明显[1]。我院自2008年以来,对35例难治性产后出血患者实施动脉栓塞术,均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关键词】产后出血;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术

    【中图分类号】R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1-0396-0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 百拇医药
    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1月共收治产后出血201例,其中166例患者经去除病因、补充血容量、缩宫、药物、宫腔填塞等保守治疗获得成功;另35例难治性产后出血保守治疗效果不佳,经动脉栓塞术治疗,均获得成功。35例患者,年龄19~40岁,平均29岁。其中子宫收缩乏力8例(顺产4例,剖宫产4例),前置胎盘并出血(16例),胎盘早剥(6例),妊娠合并其他疾病(5例)。栓塞前出血量估计1500~4500mL。所有患者均经保守治疗无效,且均有要求保留子宫或有再生育要求。

    1.2 方法

    在积极补充血容量纠正失血性休克,输氧、心电监测的情况下,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穿刺,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了解出血部位及出血的动脉分支,依据DSA结果,经置于髂内动脉前支或于髂内动脉内的导管注入抗生素浸泡过的直径2 mm的明胶海绵颗粒,术后显示栓塞动脉完全栓塞,未见出血点,拔管后加压包扎,平卧24h,穿刺侧肢体制动。术后常规抗炎及对栓塞后并发症予以对症处理。
, 百拇医药
    2 结果

    35例患者难治性产后出血行栓塞均一次成功,手术时间约30~60min,术后均立即止血,血压回升,生命体征平稳,凝血功能在治疗后2~12小时出现好转。血小板计数在5天左右逐渐恢复。患者均保留子宫,无严重并发症。5例患者有发热,发热程度37.5~39℃,经对症处理2~3d后消失。6例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臀部及会阴部疼痛,2~5d自行缓解,无需特殊处理。术后1~7d有少许血性恶露,子宫复旧良好,随访30天,均无再次异常出血。

    3 讨论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小时内出血≥400ml或24小时内出血≥500ml。当产后出血经按摩子宫,使用宫缩剂、静脉推注钙剂,阴道分娩后检查软产道和胎盘,剖宫产术后热盐水湿敷子宫等各种保守治疗无效或出现DIC或多器官衰竭者,称为难治性产后出血[2]。产后出血的治疗原则是在积极补充血容量、抗休克的基础上,尽快止血。应用传统的保守治疗及传统的手术包括双侧髂内动脉结扎或子宫(次)全切术,其止血效果差,手术损伤大。动脉栓塞介入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将可塑介入导管直接插到出血动脉进行栓塞的技术,是近年介入放射技术在妇产科的领域的新应用。可有效地降低子宫血管动脉压及血流量,有利于出血动脉的血栓形成;由于子宫血供的减少,还可使子宫平滑肌收缩强烈,从而有效的控制子宫出血,成功率达96%[4 ]。明胶海绵颗粒在栓塞后2~3周可被血管吸收,血流复通。因明胶海绵只栓塞至末梢动脉,不栓塞毛细血管前动脉及毛细血管床,保证了毛细血管小动脉平面侧枝循环的通畅,使子宫、膀胱等盆腔脏器可获得少量血供,不致出现盆腔器官坏死, 而保留正常功能。
, 百拇医药
    综上所述,经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手术时间短、止血迅速彻底、创伤小、无严重并发症、保留子宫、不影响卵巢及子宫功能。我院35例患者术后均未再发生异常出血,说明经双侧髂内动脉栓塞治疗产后大出血,疗效显著,成功率高,能有效地抢救产妇生命,减少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陈春林.产后出血动脉栓塞临床疗效和评价[J ].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9,25(2):104~106.

    [2] 黄瑾, 顾美皎, 方玲. 难治性产后出血干预性治疗方法的对比研究[J].中国实用妇科和产科杂志,2004,20(6):343~345.

    [3] 陈春林, 马奔, 刘萍, 等. 导管动脉栓塞术在治疗难治性产后出血中的应用[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1,36 (3):133~13 6.

    [4] Badawy SZ,Etman A,Singh M,et al.Uterine artery embolization:the role in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J].Clin Imaging,2001,25(4):288~ 295., 百拇医药(胡文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