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201212
编号:13742330
浅谈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12
     【摘 要】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越来越多,很多是由于其不合理使用造成的。本文分析了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成因,并详细阐述了中药注射剂合理应用需注意的问题,为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关键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合理应用

    【中图分类号】R2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245-01

    1 引言

    中药注射剂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从天然药和中药的复方和单方中提取有效物质,可供注入人体内包括穴位、肌肉、静脉注射和静脉滴注使用的灭菌制剂,或供临用前配置成溶液的浓溶液或无菌粉末。随着新工艺及新技术的大量应用到中草药注射剂的生产中,如薄膜挥发、减压浓缩、溶酶提取及离子交换等技术的应用使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有了空前的提高。其质量更加稳定,疗效更为显著。然而,由于近年来中药注射剂不良事件的发生,为临床正确使用中药注射剂敲响了警钟。
, http://www.100md.com
    2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成因

    2.1 中药注射剂的质量

    2.1.1 中药材中的毒性成分

    有些中药注射剂中的某些成分含有较大毒性,其治疗剂量和中毒剂量接近,如洋地黄类强心苷,当使用不当时,极易产生不良反应[1]。马兜铃作为某些中药的活性成分,是引起肾脏等泌尿系统损害的主要物质。

    2.1.2 原材料药材的质量因素

    中药材的质量与很多因素相关,如中药成长的地理环境、采收的季节、气候、生长期的长短、药材生长环境的差异等均可影响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不正确的使用农药,科学技术的缺乏,残留的农药,个体种植中草药,致使药材中有农药残留;原药材在储存或晾晒过程中出现霉变,加工后可除掉表面霉菌,但霉菌所产生的霉素不可能彻底清除;药材命名的不统一,异物同名现象较多;炮制工艺不统一;这些都会导致药材的质量难以统一。
, 百拇医药
    2.1.3 中药材中的大分子物质

    中药注射剂大多是提纯物,其成分较为复杂,一些大分子化合物,以胶体的形式存在于药液中,当输液与药液或其他药物配伍时,由于PH值变化及其他因素,极易产生聚合反应。中药制剂不良反应与绿源酸相关,绿源酸通常是抗病毒、抗菌的有效成分,但它是一种半抗原物质,经一定反应,与蛋白结合后具有高度致敏性,由于绿原酸是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因而在植物中广泛分布,在许多清热解毒的处方中均含有绿原酸[2]。

    2.2 中药注射剂使用存在的问题

    2.2.1 与西药配伍

    中药注射剂与西药注射剂直接或在输液中配伍时可能会引起明显的变化,常见的是发生沉淀,多数有微粒的变化[3]。微粒进入血管后会引起机体微血管局部栓塞出血、血肿损伤坏死。

    2.2.2 与输液配伍
, http://www.100md.com
    大部分中药注射剂可以与多数输液配伍,有少数发生配伍变化。如果中药注射剂与输液配伍时发生颜色变深,含量下降等现象时,临床使用应特别注意。

    3 中药注射剂的合理应用

    3.1 询问过敏史、增强观察

    对首次静脉滴注中中药注射液的患者,医生护士要密切观察,详细询问。尤其是在输液开始后的30分钟内,防止严重的不良反应的发生。在部分患者使用中药注射剂容易发生不良反应时,在用药前应详细了解其家族及本人的不良反应史,除避免使用曾引起不良反应的药物外,还应在用药过程中加强不良反应的观察。

    3.2 严格中药注射剂的使用

    中药注射剂的应用受中医辨证论治的制约,有的药品说明书没有写明这点,或者写明了被忽略,使用时只针对病不兼颐证,寒证误用寒药、热证误用热药时有发生,导致雪上加霜、火上浇油,病情更加严重,甚至危及生命。因此,临床医师必须严格掌握所选药物的适应证。
, 百拇医药
    中药注射剂有粉针剂和水针剂。临床治疗疾病较多使用静脉点滴,因此要依据中药注射剂的酸碱性选择适宜的溶媒稀释很重要[4]。要根据每种中药注射剂说明书的规定选用葡萄糖注射液和氯化钠注射液及专用溶剂。

    3.3 避免合并用药

    避免中西药合用,慎重或避免2种中西药注射液的混合使用,尤其有文献报道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配伍应禁用。避免不同中药注射剂合用不同种类中药注射剂混合使用,这种情况更令人担忧。由于中草药成分复杂,各厂家生产工艺又不同,使有效成分和杂质含量也有较大差异,这是由于其中某些成分易受pH 变化的影响,出现溶解度下降或产生聚合物出现沉淀,大量的不溶性微粒必然要蓄积于人体各种器官的毛细血管中,引起局部毛细血管堵塞或供血不足、组织缺氧,产生静脉炎和水肿、肉芽肿等,并可诱发热原样反应和变态反应。

    3.4 对药物反应的个体差异。
, 百拇医药
    免疫学方面机体对药物不良反应的个体差异有其分子生物学基础,而且最基本的差异是个体免疫系统的差别。世界上没有两个免疫系统完全相同的人,这就是机体的个体差异,它是药物不良反应表现出个体差异的分子基础,出现过敏体质患者的原因,过敏体质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常人,且往往表现较严重。这是药物本身的特性与人体免疫系统的个体特性共同决定的。

    年龄、性别因素老年人由于器官、系统功能逐渐衰弱、老化,机体耐受性下降,且老年人一般病种较多,联合用药较多,因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育期,其器官组织、肝肾功能、酶系统、血脑屏障和脑组织发育等的不完善,不良反应比成人更多。成年人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女性由于生理素质不及男性,对药物较敏感耐受性也较差,因此比男性更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参考文献:

    [1] 张晓红. 中药与抗生素的配伍应用[J]. 安徽医药,2006,10(5):380.

    [2] 邵晓慧,赵晓义,李静. 五种中药注射液199例不良反应文献分析[J]. 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9(5):367-368.

    [3] 周明明,蒋玉风.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简析[J]. 新疆中医药,2005,23(3):68.

    [4] 吴洪文,吴敏.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及合理应用[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4,11(5):450-451., 百拇医药(刘新平 汪烈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