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
编号:13742036
出血性脑中风恢复期与缺血性中风的辩证探究(1)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2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201212
     【摘 要】脑血管意外在祖国医学术语中风范畴,目前分为出血性与缺血性两种。中风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苑于上,使人薄厥”。因此,无论是出血还是缺血,虽在初期其病理变化不一,但有相同的症状,只是轻重程度不同而已,可出现中经、中络、中脏腑之症状。但是出血性中风恢复期的病理结果和缺血性中风的结果都是淤血阻滞,脑脉不通。但由于兼症不同,故必须采取异病同治的方法,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中风;辩证探究;潜阳清热化痰汤;治疗应用;补阳还五汤;滋肾养肝活血通脉汤;病案

    【中图分类号】R2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084-01

    1 中风发病因素

    主要在与患者平素气血亏虚,与肝、肾、心、脾之阴阳失调,加之忧思恼怒,饮食不节,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机壅阻,疲劳过度,如《素问,通评虚实论篇》指出:“凡治消阐仆击、偏枯痿厥,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或外邪侵袭,气血运行受阻,极富筋脉失养或阴亏于下,肝阳暴涨,阳化风动,血随气逆,挟痰挟火、横窜经隧,蒙蔽清窍,形成上实下虚,阴阳互不维系的危急症候。
, http://www.100md.com
    2 辩证论治

    出血性脑中风恢复期与缺血性中风的辩治。

    出血性脑中风恢复期与缺血性中风的临床表现大体相同。从中医角度看,中风大多有肝阳暴涨,痰热上壅,血随气逆,溢出脉络而出血,而缺血性中风多以气虚或阴虚,脉络瘀滞为基础。因此,两者存在着共同的病理基础。根据其兼证不同,又可分为一下三个证型。此三个证均需活血之品,并注意大便通畅及视病情选用部分虫类之药,加入方中,以搜风通络,促进血肿、瘀血的吸收,获取满意的疗效。

    2.1 肝阳上亢、痰热阻络

    症见火热之体,性急易怒,头昏头胀,血压大多数较高舌苔黄厚腻,脉弦滑有力。治宜平肝潜阳,清热化痰,方拟潜阳清热化痰活血汤。药选:益母15克、天麻15克、钩藤12克(后下煎)、牛膝20克、黄岑9克、菊花15克、栀子9克、胆南星6克、丹参15克、夏枯草15克、生杭芍15克、竹茹9克、姜虫8克地龙15克、陈皮10克、半夏8克、生石决明30克(先煎)、杏仁10克。
, 百拇医药
    2.2 气虚血瘀、脉络瘀阻

    症见中阳素馁、体丰、逸而不老之人,而面色黯淡、无华、纳呆畏寒、自汗火浮肿,舌淡或舌体不正,苔薄白,脉细弦无力。治宜补气活血疏通筋络,方拟:补阳还五汤加减。赤芍12克、核仁9克、红花6克、川穹9克、当归9克、乌梢蛇20克、地龙15克、蜈蚣3条。共奏补气活血通络。

    2.3 肝肾阴虚、筋脉失养

    经云:“人迈四十,阴气自半”,多为老年人,病程日久,精血暗耗,症见头昏耳鸣,腰膝酸软,虚烦少寐、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宜滋养肝肾之阴、熄风通络,濡养筋脉,遵照张景岳所云: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笔者认为肾虚,风痰瘀血阴络是中风的主要病机,其本为肾虚,标为痰瘀交阻。治疗当以补肾活血化痰为基本要法。但应掌握权衡标本主次变化,此症方选,拟用滋肾活血养肝通脉汤。方药:首乌20克、熟地15克、石斛15克女贞子15克、龟板30克、鳖甲30克,以填补肾虚阴;巴戟天、肉苁蓉各15克、补骨脂10克、仙菖蒲12克,以理气活血通脉利窍,木瓜20克舒肝和脾,柔筋,地龙20克、水蛭15克活血,祛瘀通络,诸药共奏为滋肾活血养肝通脉,则阴阳和、气血俱生。
, 百拇医药
    3 典型病案举例

    典型病案(一): 陈某某,女,60岁,本市居民,2006年8月12日发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病发后速往本院治疗,“经‘CT’”二次证实为丘脑区高密度度阴影,提示“脑出血”,出血量30ml,经住院采用西医药常规及对症治疗二周后,仍神志不清,查体:T:37℃、p:78次/分、R:18次/分、律齐,BP:24.5/2.05kPa。中度昏迷,双侧瞳孔0.20cm,对光不灵敏,喉间痰鸣、舌红、苔黄厚浊腻、小便失禁、脉弦滑而数、右侧上下肢体机力1级、肌张力增高、巴彬斯基氏征阳性,西医诊为“脑出血”。

    中医辨治,卒中腑脏、呈内闭外脱、目合口开、手撒二便失禁、其病机为痰热内壁心窍,阴亏阳亢、肝风内旋狂越、气机逆乱、气血痰上升、直冲巅顶、迫血妄行、上冲脑络、血瘀脑腑、风火相煽、痰浊壅阻清窍,属中医出血性中风。在原治疗方案中加用清热熄风,活血化痰开窍方药,方首选羚羊熄风汤加减,方药:菊花15克、桑叶10克、生地15克、丹皮8克、黄岑9克、山栀9克、大黄10克、胆南星8克、石菖蒲12克、全蝎6克、远志12克、茯苓12克、贝母10克、羚羊角3克(另磨冲)、配北京同仁堂安宫牛黄丸1粒冲服,一日2次鼻饲,药后72小时神志略清醒,症状较前明显稳定。二年随访未见不适,生活基本自理。
, 百拇医药
    典型病案(二): 王某某,男,40岁,本地农民,2008年9月20日发病,左侧肢体偏瘫速往本院诊治,经“CT”证实,为右侧大脑基底节区梗塞,住院二星期,效果欠佳,邀请笔者会诊,查体:患者右侧肢体偏瘫、语蹇、性情急躁、面红目赤、舌红、苔黄后脉弦滑有力,T:37℃、P:72次/分、R:19次/分、BP:22/12kPa。左侧肌力0级。肌张力稍增高,巴彬斯基氏征阴性。

    中医诊断为缺血性中分。中医辩治,风痰淤血阻络、血瘀脑府。治宜平肝潜阳、清热化痰。在原治疗方案中加用潜阳清热、化痰活血汤,药选:益母15克、天麻15克、钩藤12克(后下煎)、牛膝20克、黄岑9克、菊花15克、栀子9克、胆南星6克、丹参15克、夏枯草15克、生杭芍15克、竹茹9克、姜虫8克、地龙15克、陈皮10克、半夏8克、生石决明30克(先煎)、杏仁10克,连服十剂,始能单词对话,肌力改善,能站立,续服十五剂。病情稳定,逐渐康复。

    4 体会

    4.1 首分标本缓急

    中风来势猝急,主要症状为昏迷、偏瘫、失语、呃逆、痴呆等。其轻者眩晕轻瘫,其重者则昏迷、偏瘫、失语、呃逆并见。昏迷之后,或偏瘫、失语并见,或瘫痪、痴呆并存。病情复杂,治疗时须分清标本缓急,按顺序施治,绝不可标本不分,前后倒置。凡见昏迷者,必首治昏迷,或主治昏迷佐治偏瘫;昏迷、呃逆、偏瘫共存者,必须昏迷、呃逆并重,或佐治偏瘫;眩晕、轻瘫者,或首治眩晕佐治轻瘫,或仅治眩晕;呃逆、偏瘫并见者,则重治呃逆,或主治呃逆佐治偏瘫;痴呆、偏瘫并存者,重在治痴呆,佐治偏瘫。, 百拇医药(孙兰英 高香坤)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 > 中风(脑卒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