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性护理干预提高重症手足口病的抢救成功率
【摘 要】目的: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提高重症手足口病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性。方法:将104例手足口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2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并比较两组结果。结果: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手足口病进行针对性干预是降低病死率、提高手足口病治愈率减少并发症发生。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干预;重症;手足口病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71-01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们对104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运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方法实施护理措施,使患儿得到及时的救治,有效控制了病情的进展,本文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提高重症手足口病的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04例患儿均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0版)》危重型诊断标准。其中,男性67例,女性37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年龄(3.27±0.13)岁;病程3~10d,平均(5.06±1.21)d。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集104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资料,入院后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诊断结果做出身心评估,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1.2.1 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1.2.1.1 发热的护理 多数患儿持续高热,给予降温处理,减少衣被,嘱多饮开水。如有皮疹禁行酒精擦浴。退热后患儿出汗较多应及时更换衣物,避免着凉。如患儿体温一直在39℃以上,突然降到36℃以下,提示病情加重,应及时报告医生,同时应用冰帽头部降温等,争取在短时间内把体温降至正常并采取相应治疗护理措施。
1.2.1.2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禁用刺激性强的沐浴液。用柔软的毛巾蘸去水分,防止抓破皮疹。衣服宽大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剪短患儿的指、趾甲,婴幼儿可包裹手部或戴棉织手套,避免抓破皮肤住。穿软底鞋,少活动,以减轻足部皮疹破损。及时清理大小便防止红臀。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对破溃处及时涂龙胆紫、抗生素药膏或0.5%碘伏,保持创面干燥以防感染。
1.2.1.3 口腔护理 饭前饭后用淡盐水或温开水漱口,减少疼痛且有助于口腔黏膜的创面愈合。年龄小的患儿可用棉棒蘸等渗盐水清洁口腔,较大患儿可用西瓜霜或抗病毒含片,对于口腔糜烂部位,应用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阿昔洛韦软膏,辅以超声雾化吸入,预防细菌继发感染[2]等。
1.2.1.4 饮食与休息 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增加营养。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瘦肉、鱼虾、蛋等,食物宜温凉无刺激性。少量多餐。对于疼痛剧烈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患者,要进行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1.2.1.5 健康教育 主要是针对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1]。告知家长本病为婴幼儿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但不是终身免疫性传染病,可再次感染而发病。患儿出院后应居家隔离2周,保持居室定时通风,勤晒衣被、家庭中如有其他幼儿,应与患儿及密切接触者隔离,避免在家庭中聚集发病。
1.2.1.6 消毒隔离 有隔离标识,每天通风2次。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限制探视。用有效含氯消毒液拖擦地面,每日2次,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病房门把手、床头柜等。餐具和用物清洗后煮沸或消毒液浸泡;衣服、被单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min。呕吐物及粪便用1%的漂白粉消毒处理。患儿出院后的床单位、物品表面等,均使用0.1%含氯消毒剂毛巾擦拭,紫外线空气消毒,做好终末消毒处理。饭前、便后洗手。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和水疱结痂脱落是解除隔离的3个标准。
1.3 并发症的护理 予心电监护,吸氧,绝对卧床休息。治疗、护理应集中进行。避免不良刺激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重症患者持续检测有创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调节液体速度保证机体血容量。血压不稳定时减少翻身刺激,血压低时采取中凹卧位,四肢末梢给予保暖套保暖。抬高床头15°~30°,保持中位,有利用静脉回流以降低颅内压。呕吐后用温开水漱口,勤喂水。定时翻身拍背防止并发症发生。出现抽搐根据医嘱正确给予镇静剂。抽搐频繁时用纱布包裹压舌板于臼齿处置于口中,以防咬伤舌头。每日更换气管导管胶布观察导管插入深度及鼻腔受压状况,每4小时对气管导管气囊放气。
1.4 效果评价 痊愈:各项症状及体征消失,辅助检查示正常;好转:各项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辅助检查基本正常;未愈:各项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均无好转。
3 讨论
重症手足口病起病较急,体温多在38~40℃,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心肌损伤等多器官功能障碍,患儿常精神不振、频繁呕吐、抽搐,病程发展快,可致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甚至死亡[2]。对重症病例早期进行干预是降低病死率、提高救治效果的主要途径[2]。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救治过程中,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而加强护理干预对于病情变化的掌握及疾病的治疗更具优势。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86%,差异显著(P<0.05)。通过对104例重症患者的护理干预表明:护理干预应用于手足口患儿中具有有效性,可以促进患儿的临床治疗,缩短病程。护理干预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有针对性的对患者宣教,帮助患者客观、全面的认识疾病,从而延缓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绍萍,丁思磊,于沛涛,等.小儿手足口病349例的临床治疗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16(5):128-129.
[2] 马 丽.手足口病患儿家属1例健康教育[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36., http://www.100md.com(刘西韶 刘倩如 陈侃 肖巨庆 韩劲草 廖华)
【关键词】针对性护理干预;重症;手足口病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271-01
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们对104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运用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方法实施护理措施,使患儿得到及时的救治,有效控制了病情的进展,本文探讨针对性护理干预对提高重症手足口病的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104例患儿均符合卫生部制定的《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2010版)》危重型诊断标准。其中,男性67例,女性37例,年龄5个月~6岁,平均年龄(3.27±0.13)岁;病程3~10d,平均(5.06±1.21)d。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收集104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资料,入院后根据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的诊断结果做出身心评估,对照组予常规护理,观察组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1.2.1 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
1.2.1.1 发热的护理 多数患儿持续高热,给予降温处理,减少衣被,嘱多饮开水。如有皮疹禁行酒精擦浴。退热后患儿出汗较多应及时更换衣物,避免着凉。如患儿体温一直在39℃以上,突然降到36℃以下,提示病情加重,应及时报告医生,同时应用冰帽头部降温等,争取在短时间内把体温降至正常并采取相应治疗护理措施。
1.2.1.2 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禁用刺激性强的沐浴液。用柔软的毛巾蘸去水分,防止抓破皮疹。衣服宽大柔软;床铺平整干燥。剪短患儿的指、趾甲,婴幼儿可包裹手部或戴棉织手套,避免抓破皮肤住。穿软底鞋,少活动,以减轻足部皮疹破损。及时清理大小便防止红臀。手足部皮疹初期可涂炉甘石洗剂,对破溃处及时涂龙胆紫、抗生素药膏或0.5%碘伏,保持创面干燥以防感染。
1.2.1.3 口腔护理 饭前饭后用淡盐水或温开水漱口,减少疼痛且有助于口腔黏膜的创面愈合。年龄小的患儿可用棉棒蘸等渗盐水清洁口腔,较大患儿可用西瓜霜或抗病毒含片,对于口腔糜烂部位,应用涂鱼肝油,亦可口服维生素B2、维生素C、阿昔洛韦软膏,辅以超声雾化吸入,预防细菌继发感染[2]等。
1.2.1.4 饮食与休息 减少活动,多卧床休息,增加营养。给予高维生素、高蛋白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如牛奶、瘦肉、鱼虾、蛋等,食物宜温凉无刺激性。少量多餐。对于疼痛剧烈拒食、拒水而造成脱水、酸中毒患者,要进行补液,及时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1.2.1.5 健康教育 主要是针对患儿家属的健康教育[1]。告知家长本病为婴幼儿常见的传染性疾病,,但不是终身免疫性传染病,可再次感染而发病。患儿出院后应居家隔离2周,保持居室定时通风,勤晒衣被、家庭中如有其他幼儿,应与患儿及密切接触者隔离,避免在家庭中聚集发病。
1.2.1.6 消毒隔离 有隔离标识,每天通风2次。限制患儿及家属出入,限制探视。用有效含氯消毒液拖擦地面,每日2次,每日用含氯消毒剂擦拭病房门把手、床头柜等。餐具和用物清洗后煮沸或消毒液浸泡;衣服、被单阳光下暴晒或煮沸20min。呕吐物及粪便用1%的漂白粉消毒处理。患儿出院后的床单位、物品表面等,均使用0.1%含氯消毒剂毛巾擦拭,紫外线空气消毒,做好终末消毒处理。饭前、便后洗手。体温恢复正常、皮疹基本消退和水疱结痂脱落是解除隔离的3个标准。
1.3 并发症的护理 予心电监护,吸氧,绝对卧床休息。治疗、护理应集中进行。避免不良刺激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减轻心脏负担。重症患者持续检测有创动脉压及中心静脉压,调节液体速度保证机体血容量。血压不稳定时减少翻身刺激,血压低时采取中凹卧位,四肢末梢给予保暖套保暖。抬高床头15°~30°,保持中位,有利用静脉回流以降低颅内压。呕吐后用温开水漱口,勤喂水。定时翻身拍背防止并发症发生。出现抽搐根据医嘱正确给予镇静剂。抽搐频繁时用纱布包裹压舌板于臼齿处置于口中,以防咬伤舌头。每日更换气管导管胶布观察导管插入深度及鼻腔受压状况,每4小时对气管导管气囊放气。
1.4 效果评价 痊愈:各项症状及体征消失,辅助检查示正常;好转:各项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辅助检查基本正常;未愈:各项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均无好转。
3 讨论
重症手足口病起病较急,体温多在38~40℃,可并发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心肌损伤等多器官功能障碍,患儿常精神不振、频繁呕吐、抽搐,病程发展快,可致不同程度的后遗症,甚至死亡[2]。对重症病例早期进行干预是降低病死率、提高救治效果的主要途径[2]。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救治过程中,护理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忽视,而加强护理干预对于病情变化的掌握及疾病的治疗更具优势。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有效率为96%,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86%,差异显著(P<0.05)。通过对104例重症患者的护理干预表明:护理干预应用于手足口患儿中具有有效性,可以促进患儿的临床治疗,缩短病程。护理干预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健康教育活动,有针对性的对患者宣教,帮助患者客观、全面的认识疾病,从而延缓病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绍萍,丁思磊,于沛涛,等.小儿手足口病349例的临床治疗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16(5):128-129.
[2] 马 丽.手足口病患儿家属1例健康教育[J].齐鲁护理杂志,2009,15(1):36., http://www.100md.com(刘西韶 刘倩如 陈侃 肖巨庆 韩劲草 廖华)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小儿科 > 手足口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