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20136
编号:13727539
探讨血小板活化参数在冠心病诊断和预后的意义(2)
http://www.100md.com 2013年6月1日 熊纭辉 聂劼 王喜文
第1页

    参见附件。

     它们的出现与应对血小板流量加快的反应有关,这些血小板在受损的冠状血管内皮处损耗殆尽。

    内皮细胞功能紊乱与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最早的变化之一,具有异常血管反应形成、促炎和促凝因子表达的特性[3]。MPC是与用来评估血小板活性的时间消耗性检测的发现高度相关的标记物,它的下降是血小板激活的标志[4]。MPC水平下降表明在止血受损处血小板脱粒,这是血小板在参与促凝机制的又一现象。MPC浓度降低似乎是冠状动脉疾病发展的不良预后因子,它在心肌梗塞病人中最低。这现发现表明L-PLT和MPV下降可能是确定将来可能出现心血病事件的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敏感的诊断和预后标记物。而且对L-PLT,MPV和MPC同时进行评估可能是炎症感染并伴不稳定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更为敏感的标记物,它比其它系统介质和诸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及D二聚体等急相蛋白更加敏感。

    与血小板相比,近来在急性冠脉综合症病人中性粒细胞补充、激活和脱粒受到关注,其特征是心血管循环的局部事件[5、6、7]。在活化的中性粒细胞脱粒的过程中分泌的主要酶是MPO,该酶被认为是抵抗细菌和寄生虫的先天性免疫的一部分[8]。考虑到新出现的MPO有促进炎症属性的证据,MPO本身不仅是嗜中性粒细胞活化的标记物,而且直接导致了冠状动脉的炎症。而且这种效应与CRP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