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20137
编号:13725688
唑类抗真菌药物的发展与研究现状(1)
http://www.100md.com 2013年7月1日 武瑾 周有骏 吕加国 盛春泉 魏海洋 刘娜 朱驹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 要】近年来由于真菌感染机率增加,感染程度加深,抗真菌药物的研究发展迫在眉睫,唑类抗真菌药物作为临床药物治疗真菌感染的主要方法之一,被广泛的研究开发并加以利用。本文综述了唑类抗真菌药物的作用机制、发展历程、新型三唑类抗真菌药物以及新型唑类CYP51抑制剂的研究进展,以便对唑类抗真菌药物有更为直观系统的了解。

    1 前言

    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滥用,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过度使用,恶性肿瘤患者的放化疗,器官移植手术,近几年AIDS的发病率增高,使得真菌感染在临床上成为越来越普遍的问题。这些原因都使得真菌感染在临床治疗中引起广泛重视。抗真菌药物作为治疗真菌病的有效方法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1-5]

    2 唑类药物的研究进展

    目前,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抗真菌药物是唑类药物,约占临床抗真菌药物治疗的70%。麦角甾醇作为构成真菌细胞膜的重要成分,对于维持细胞膜的流动性、生物调节以及立体结构等起着重要的作用。唑类抗真菌药的作用机制是在麦角甾醇合成过程中,抑制14α-去甲基化酶的活性,阻断2,4-亚甲基二氢羊毛甾醇的脱甲基化反应,使得羊毛甾醇聚集,细胞中毒死亡而达到杀菌作用[9]。该类药物起初以咪唑为主,如:酮康唑、咪康唑等,但因其对哺乳动物的P450酶系统也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产生较大的肝肾毒性和抗男性生育等不良反应,在临床治疗中不被广泛使用。而三唑类药物则因哺乳动物P450酶系统中的其他敏感异构酶对其更敏感,从而对Cyt-P450具有保护作用,降低其毒副作用,成为唑类治疗真菌感染的主要药物,如氟康唑、伊曲康唑、泊沙康唑等。[6,7]

    第一代三唑类抗真菌药物:氟康唑和伊曲康唑

    1990年氟康唑的问世,是三唑类抗真菌药研究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氟康唑是治疗新隐球菌、全身性念珠菌感染的首选药物,口服治疗粗球孢子菌引起的脑膜炎及艾滋病患者口腔、消化道念珠菌病等[8]。具有口服易吸收、分布广、体内代谢少、生物利用度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