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疗药物外渗的临床干预及预防措施
【摘 要】化疗药物外渗是指化疗药物输注过程中渗出或外渗到皮下组织中。化学药物渗漏是临床护理常见的难题,如果对渗漏的局部及皮肤处理不当,常导致皮肤红肿、灼痛甚至坏死,严重者可引起皮肤感染及败血症等。据报道,化疗药物外渗性损伤其发生率国内为0.1%~6.0%,其中儿童为11%。老年患者达22%。【关键词】化疗;外渗;封闭;预防。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4-2135-02
1 发生机制
根据化疗药物外渗后对组织的损伤程度,将其分为3类,①发疱性:外渗后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如阿霉素(ADM)、丝裂霉素(MMC)、氮芥(HN)、长春新碱(VCR)、长春花碱(VLB)、长春花碱酰胺(VDS)、去甲长春花碱(NVB)、放线菌素D(ACTD)等。②刺激性:渗出后可引起局部灼伤或轻度炎性反应。因药物的刺激性作用,会引起注射部位的血管周围感到疼痛或沿着整条血管都有疼痛感觉,但药物外渗后很少发生急性反应或组织坏死,如卡氮芥(BCNU)、氮烯咪胺(DTIC)、紫杉醇、与5-氟尿嘧啶(5-FU)等。③非发疱性化疗药物:此类药物外渗时无明显发疱或刺激作用,如顺铂(DDP)、甲氨喋啶(MTX)、环磷酰胺(CTX)、噻替哌(TSPA)、阿糖胞苷(CA)等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00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