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和随访管理(1)
第1页 |
参见附件。
【摘 要】川崎病引起冠状动脉病变临床上具有多项高危因素;传统的冠脉病变判断标准存在很大缺陷,经体表面积矫正后的冠状动脉值对于判定冠脉异常可能更为合理;对于该类患儿的处理及随访管理应依据分级标准制定合理而科学的方案。
【关键词】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随访管理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788-02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又称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MCLS),是一种病因未明的全身小血管炎综合征,于1967年由日本川崎富作首先报道。近年来,发病数逐年增加,遍布全世界。因为血管炎可累及冠状动脉引起严重的心血管疾病,故目前它已取代风湿性心脏病,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主要原因。川崎病的严重性取决于冠状动脉损伤程度,部分患儿发展为冠状动脉瘤后容易形成血栓,可进展为冠状动脉阻塞性扩张,从而引起心肌缺血甚至发生心肌梗死及青壮年碎死【1】。
据统计,在未经治疗的川崎病病例中,冠状动脉扩张的发生率为18.6%-26%,可在病程第3-5周内恢复;冠状动脉瘤的发生率为3.1%-5.2% ,约半数在1-2年内消退,少数发生瘤体破裂。由于冠状动脉局部管壁已纤维化,内膜增生,故不能有效扩张,严重者可发生血栓形成、管腔狭窄闭塞乃至心肌梗死,5%-10%的冠状动脉病变可发展成缺血性心脏病【2】。
1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高危因素
自1967年首次报道以来,世界各地的学者均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得到公认的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主要包括年龄≦1岁、性别为男性、白细胞计数>20*109/L、CRP>100mg/L、发热天数>10天、丙种球蛋白使用时发病>10天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