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20146
编号:13680352
维生素D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系研究及临床指导意义
http://www.100md.com 2014年6月1日 梁轶群
鍏抽敭璇嶏細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缺乏
第1页


    参见附件。

     【摘 要】目的:研究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维生素D水平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在我院治疗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50名,作为观察组;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在我院体检的健康志愿者50名,作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进行采血液样本采集,使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两组人员血清中的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PL)水平,用ELISA检测法检测两组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使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的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的水平,然后对两组测定的各种元素水平进行比较,对两组人员维生素D的不足率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血清中的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PL)及全段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而血清中的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观察组要明显低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维生素D不足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水平明显低于正常人的水平,维生素D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有着密切的关系,维生素D可能参与着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但是具体作用过程仍需要进一步研究证明。

    【关键词】25-羟基维生素D3(25-OH-D3) 系统性红斑狼疮 缺乏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64-02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主要特征是多系统或器官病变且血清中出现多种抗体。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率较高,主要发病对象是适育期女性,病情严重者甚至可以死亡。这种病的发病机制至今尚不明确,但是与患者遗传因素、性激素、免疫学及所处的环境有密切的关系。其中维生素D是影响病情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维生素D的代谢状况近年来被国内外研究者所关注,维生素D的水平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病有着一定的关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
如果您在使用手机等流览时无法查看或下载全文,可能是被搜索引擎失真“转码”,请点击屏幕最下方的“电脑版”或“原网页”访问。


限于服务器压力,网站部分信息只供爱心会员或有一定积分的注册会员流览。
此 pdf全文 需要 5 积分(免费注册登录后每天可以领取10个积分)。
用户名
密 码
  忘了密码

如果您还不是100md.com会员,欢迎 免费注册
如果您想获得积分,点击这里 查看积分规则
如果您想订购杂志,请直接与《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编辑部联系。
    信息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之建议、推荐或指引。文章版权属于原著作权人,若您认为此文不宜被收录供大家免费阅读,请邮件或电话通知我们,我们收到通知后,会立即将您的作品从本网站删除。

   微信文章  关注百拇  评论几句  搜索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