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 > 2014年第7期
编号:12810758
概述甲胎蛋白综述(1)
http://www.100md.com 2014年7月1日 林彬彬等
第1页

    参见附件。

     甲胎蛋白(AFP)最早于1956年发现,但直至1963年有关AFP与肝癌相关性的文献发表,AFP才引起人们广泛的兴趣。此后,有关AFP的结构、功能、临床应用等方面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将目前有关AFP的研究现状做一概述。

    1 AFP的来源

    人甲胎蛋白基因位于第4号染色体(4q11–q13)上。妊娠前3个月AFP由胚胎卵黄囊内胚层合成,其后转由胎儿肝脏合成,此外在胎儿胃肠道、肾脏也有合成少量AFP。胎儿血清AFP含量高且变化大,可达106-107 ng/ml,孕4周时即可检测到AFP,渐上升至孕12-16周达峰值,约107ng/ml,随后AFP水平锐减,出生后2个月内迅速降至10 ng/ml以下[1] 。分化成熟的肝细胞增生时也可合成AFP,故正常成人AFP呈低水平合成,血清AFP为5-10 ng/ml。肝炎、肝硬化等损伤情况下肝细胞反应性增生,AFP可有不同程度的增高[1] 。

    部分肿瘤患者可有血清AFP的增高。胚胎期表达AFP的组织在恶变时可重新表达AFP,如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畸胎瘤;有研究显示,胃癌,肺癌,胰腺癌等其他恶性肿瘤的扩增细胞也可以不同程度的合成AFP[2] 。

    2 AFP的结构、分型及其意义

    AFP是分子量为70 KD的糖蛋白,具有591个氨基酸,大致含4%碳水化合物,与白蛋白具有高度同源性。根据与小扁豆凝集素(LCA)结合能力的大小,AFP分为3种不同的亚型:AFP-L1(LCA非反应型),AFP-L2(LCA中度反应型),AFP-L3(LCA高反应型)[3] 。有研究显示:良性肝病血清AFP升高以AFP-L1为主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