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
编号:13850025
大学生拖延症心理产生原因及相应对策浅探(1)
http://www.100md.com 2019年9月1日 《中国保健营养》 201909
    

【摘 要】拖延症不是一种理论上的疾病,但在当今高校大学生中却普遍存在并且影响广泛。拖延症从心理学角度,可以理解为一种以自我、自尊为出发点,面对某项任务时产生的心理反应。本文将从人的本能、完美之一倾向等主观层面以及任务本身、科技发展等客观层面来分析当代大学生拖延症的产生原因,并结合实例分析其可能会产生的积极、消极影响,最终提出减轻拖延情况的响应可行性策略。

    

【关键词】大学生;拖延症;心理;自我效能感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20)09-0195-02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社会发展速度的逐渐加快,人们的生活节奏也随之越来越快,而当代高校为了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对当代大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长期以来的“拖延”问题不断积累,在当今似乎达到了顶峰。有调查研究显示,当前在大学生中的拖延症现象,985、211高校的情况比非此类学校更加严重,同时,随着年级的增加,这一现象也更为普遍。这种情况如若任其蔓延下去,给被视为国家未来的大学生以及高校带来的影响不言而喻,认识并解决“拖延”不仅仅是心理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同样也值得正处该情况当中的当代大学生,去主动分析并找出相应对策的重要内容。

    1 相关名词解释

    1.1 拖延症

    在Ellis和Knaus的著作中,二位曾提出,拖延是一种来源于自贬心理的习惯或特质,同时,因其而伴生的不合理信念以及低效行为均蕴含于该词汇之内。目前,学界中关于“拖延”一词的定义方向上大致相同,仅存在表达和具体论述上的区别,在本文,作者认为,拖延症即指:在个体接受任务信息后,因为各种主客观原因,分散注意力至其他事项从而延迟当下任务行动的行为。拖延症为个体行为,拖延为个体心理,心理认知指导行为。但是,拖延的心理同时受到其他心理的影响,或是因其产生,或是因其改变。

    1.2 完美主义倾向

    谈及完美主义倾向,我们可以直接借鉴完美主义者的相关概念,所谓完美主义者是指一种人格特质,这类人往往在某个任务前不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任务本身都有着高到非正常的标准,而这种标准又是不切实际而几乎无法达到的预期,随之而来的有可能就会伴有强迫倾向。完美主义者往往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他们总是能在完成某项任务前,把计划做到近乎完美,但迟迟不肯付出行动。一方面是其不具备执行计划的能力,另一方面则是他们惧怕看到计划实施后产生的事实,因为,事实往往是不完美的,这与其心理预期不一致。而完美主义倾向便是一个正常发展的个体的心理由客观、真实、合理逐渐偏转向完美主义思想的趋势。

    1.3 自尊

    自尊即自我尊重,是个体基于其在社会当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定位对自己评价的结果,往往在与其他社会角色的比较中产生,不光是自己尊重自己,自己爱护自己,同时还伴随着对他人认同自己,尊重自己的期待。另一种观点是自尊等同于自我价值感,个体对于自己在社会中的贡献或价值进行评价而产生相应的自我价值感,即自尊。

    1.4 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一般指个体对自身是否具备能力成功完成某项任务而进行的自我判断。自我效能感的高低往往与成功与否直接挂钩,若该个体不断成功,则其自我效能感将会不断提高,反之,若该个体不断失败,则其自我效能感将不断降低。在本文中之所以引用该概念则是因为,自我效能感与内心驱动力相关,它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当“患”有拖延症的大学生在帮助下不断提高自我效能感时,其在之后面对的任务中的内心驱动力会相应增强,从而改善拖延的情况。

    2 现状分析——针对学业拖延

    目前学界将拖延症细分为多种类型如特质拖延和情景拖延、主动拖延和被动拖延,本文将从拖延的具体事项角度出发,主要探讨该角度下的“学业拖延”。

    Schouwenburg和Lay于1993年提出的学业拖延是指学生故意延迟开始或完成那些具有一定时间限制即截止日期的学业任务,这在当代大学生中即主要表现为任务临近截止日期学生才着手开始尝试完成,这种情况又在文科生中尤为明显,不管教师提前多久布置学业任务,大部分学生仍然会花大部分时间分心于其他事务而迟迟不着手准备该项任务,等临近截至提交日期才迫不得已匆匆准备。更有研究表明,不论教师留多长时间给学生准备学业任务,学生总会在距离截止前三天才开始准备,而从思想斗争到行动执行之间又会因拖延而浪费大量时间导致最终学业任务紧迫赶制或是延迟上交的情况。

    根据另一种现实,我们也可以发现一种与上述情况截然相反的拖延行为,与上述低效行为相比,下述高效行为似乎在为拖延症正名。同样的情境下,当教师布置一有时效性任务时,该具有拖延习惯的个体延续其拖延特质,不论何时布置,开始时间总在截止期三天甚至更近,但是,随着截止日期的迫近,该个体爆发出了平常没有的潜能而迅速、高效同时可能优质的完成学业任务。生活中同学们戏称该类情况为“Ddl 是第一生产力”。所谓Ddl即为英文单词“deadline”的非官方缩写,其大意为截止日期为第一生产力,意指越拖到临近截止日期,越容易产生更强的动力去推动自身开始行动,以达到完成学业任务的最终目标。

    3 原因分析

    3.1 主观层面

    3.1.1拖延是人类的一种本能。

    当我们放眼全人类乃至全动物,便会发现,当人或动物面对一项自认为自身难以达到的任务时,简单来说就是遇到困难时,不论是人还是动物,其第一反应往往是止损,即将自己因此困难而遭受的损失降到最低,而减少伤害的最简单方法便是回避。与此同时,当我们大学生在接受任务后,通过自我判断,认为这件事有困难,但是通过各类计算和实践发现,原来这些困难的事在截止日期前两三天再去着手处理正好完成,那么,这样既可以降低布置任务为我们带来的痛苦和压力的持续时间又可以按时完成任务。久而久之,这种行为逐渐成为了习惯,以致成为了“资深拖延症患者”。人和动物都一样,当他们遇到困难,而这个困难一直存在并且不可回避时,他们都会选择暂时回避即拖延,以此来降低該困难对他们造成的消极影响,这是与生俱来的本能。, 百拇医药(孙梓健)

1 2下一页


    参见: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大众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