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怎样和孩子沟通
沟通技巧很重要
问小不问大
很多父母爱问一个很大的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你今天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其实,这个问题对孩子来说非常大,孩子不会跟大人似的给出一个总体评价,他们有的是具体的感受,比如被老师批评时很难受,跟小朋友玩得好又觉得很开心。孩子在幼儿园的一天里,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心情。这种宏观的问题让孩子很难回答。还有的父母会问今天学了什么,这也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孩子在园里有好多活动,不同的课有不同的内容,孩子该从何说起呢,这无疑给孩子一个难题。所以父母要从小处着手,比如问孩子,“今天有画画课吗”,“画了什么”,这就是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孩子容易回答。
不否定,只同理
在跟孩子沟通时,家长习慣于对孩子的行为直接作道理上、规范上的评价和纠正,总觉得这是教育,这是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其实,这也会让孩子不愿跟父母说话。杨谨老师说,要先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情感,以同理的姿态跟孩子说话,沟通就不会变得费劲。比如孩子回来说今天中午有个小朋友老做鬼脸,扰得自己没睡好觉。如果父母一开始就否定孩子说,那是别人的事情,你不用管人家的事,做好你自己就行了。孩子可能再也不往下说了,父母也失去了了解孩子的机会。如果换一种方式,问一问孩子那个小朋友为什么会那样呢,你当时在想什么呢……那么孩子可能就会一直往下说。只有孩子愿意说,沟通才能延续下去。
, http://www.100md.com
从别人的故事开始
父母想了解孩子在外面的表现,可以先问孩子有关小朋友的情况,比如今天甜甜来幼儿园了吗,你跟她做什么游戏了。孩子听到这样的问话,会自然地说起别人的故事,甚至还会滔滔不绝。因为孩子在说自己的故事时,会时刻注意父母对自己行为的态度,是认可还是反对,这事关他在这个家庭的生活质量,而说人家的故事总是更安全一些,不会招来任何说教和指责。趁孩子说得起劲,父母再慢慢地引向自己孩子的故事,问问他做了什么等问题。通过这种方式,父母就可以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发生的大概事情了,也有助于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
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蹲下来跟孩子说话”,是杨谨老师非常强调的沟通方式。她认为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父母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蹲下来也意味着家长放下权威的架子,和孩子做朋友,用爱与尊重作为引导。蹲下来不仅仅是从身体上蹲下来,而是从心理上蹲下来,了解、尊重孩子的需要和独特性,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思想。
, http://www.100md.com
父母为什么蹲不下来呢?
“这跟父母对孩子的爱的份量和自身的同理心有关,有些善于沟通的父母,善于捕捉沟通过程中的一些细微信号,就容易做到真正地蹲下来。”有些父母总是高高在上,凶巴巴地跟孩子说话,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父母往往是自己内心有一个很大的痛楚,自己也不愿意去碰触,看着孩子的某些情绪,自己就伪装一个坚硬的外壳去对待他们,因为他不知道怎么用柔软的方式去面对孩子的柔软,他们内心也怕被击倒。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自己小时候也未曾被父母蹲下来对待过。他会沿袭父母对待他的这种方式。有些孩子从小是被父母打大的,到了他为人父母的时候,就自然启用父母曾经的做法。”
那么父母又怎样才能真正蹲下来呢?
父母想真正蹲下来跟孩子说话,该从何着手呢?杨谨老师建议父母开启自己个人的心灵成长之旅,梳理自己。现在社会上心灵成长类的书籍和工作坊都很多,如果父母想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不妨尝试走进心灵成长工作坊,或走进心理咨询室,让专业人士帮助梳理整合自己的一生,明白自己这一生是怎么走到今天的,自己小时候有什么遗憾,有什么未完成的愿望,内心深处有什么渴望,思考怎么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怎么更好地面对孩子。
但现在很少的父母会在自己的心灵成长方面去下工夫,而是花很多的精力在孩子的教育上,比如报兴趣班,参加各种才艺考试。但其实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道理,自己内心是一条干涸的河流,怎么可能匀出水来供给别人。给孩子的爱也一样,自己内心都没感受到爱,因为工作、家庭时常被烦燥困扰,怎么能给孩子高质量的爱呢,自然地蹲下来、温柔地对待孩子就变成了一件难事。
如果父母把自己梳理好了,生活就会有更合理的规划,不重要的事情和重要的事情的优先级就很容易区分开来,处理大小事情的时候会有条不紊,处理某件事情时不会牵挂其他,于是也会有更好的状态对待孩子。, http://www.100md.com(胡雪瑛 杨瑾)
问小不问大
很多父母爱问一个很大的开放性的问题,比如“你今天在幼儿园过得怎么样”,其实,这个问题对孩子来说非常大,孩子不会跟大人似的给出一个总体评价,他们有的是具体的感受,比如被老师批评时很难受,跟小朋友玩得好又觉得很开心。孩子在幼儿园的一天里,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心情。这种宏观的问题让孩子很难回答。还有的父母会问今天学了什么,这也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孩子在园里有好多活动,不同的课有不同的内容,孩子该从何说起呢,这无疑给孩子一个难题。所以父母要从小处着手,比如问孩子,“今天有画画课吗”,“画了什么”,这就是一些非常具体的问题,孩子容易回答。
不否定,只同理
在跟孩子沟通时,家长习慣于对孩子的行为直接作道理上、规范上的评价和纠正,总觉得这是教育,这是对孩子负责任的表现。其实,这也会让孩子不愿跟父母说话。杨谨老师说,要先理解、接纳孩子的情绪情感,以同理的姿态跟孩子说话,沟通就不会变得费劲。比如孩子回来说今天中午有个小朋友老做鬼脸,扰得自己没睡好觉。如果父母一开始就否定孩子说,那是别人的事情,你不用管人家的事,做好你自己就行了。孩子可能再也不往下说了,父母也失去了了解孩子的机会。如果换一种方式,问一问孩子那个小朋友为什么会那样呢,你当时在想什么呢……那么孩子可能就会一直往下说。只有孩子愿意说,沟通才能延续下去。
, http://www.100md.com
从别人的故事开始
父母想了解孩子在外面的表现,可以先问孩子有关小朋友的情况,比如今天甜甜来幼儿园了吗,你跟她做什么游戏了。孩子听到这样的问话,会自然地说起别人的故事,甚至还会滔滔不绝。因为孩子在说自己的故事时,会时刻注意父母对自己行为的态度,是认可还是反对,这事关他在这个家庭的生活质量,而说人家的故事总是更安全一些,不会招来任何说教和指责。趁孩子说得起劲,父母再慢慢地引向自己孩子的故事,问问他做了什么等问题。通过这种方式,父母就可以知道孩子在幼儿园里发生的大概事情了,也有助于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
蹲下来跟孩子说话
“蹲下来跟孩子说话”,是杨谨老师非常强调的沟通方式。她认为蹲下来,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极大的关心与理解;是父母关心孩子内心世界的一种方式。蹲下来也意味着家长放下权威的架子,和孩子做朋友,用爱与尊重作为引导。蹲下来不仅仅是从身体上蹲下来,而是从心理上蹲下来,了解、尊重孩子的需要和独特性,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思想。
, http://www.100md.com
父母为什么蹲不下来呢?
“这跟父母对孩子的爱的份量和自身的同理心有关,有些善于沟通的父母,善于捕捉沟通过程中的一些细微信号,就容易做到真正地蹲下来。”有些父母总是高高在上,凶巴巴地跟孩子说话,这是为什么呢?“这样的父母往往是自己内心有一个很大的痛楚,自己也不愿意去碰触,看着孩子的某些情绪,自己就伪装一个坚硬的外壳去对待他们,因为他不知道怎么用柔软的方式去面对孩子的柔软,他们内心也怕被击倒。还有一种可能就是他自己小时候也未曾被父母蹲下来对待过。他会沿袭父母对待他的这种方式。有些孩子从小是被父母打大的,到了他为人父母的时候,就自然启用父母曾经的做法。”
那么父母又怎样才能真正蹲下来呢?
父母想真正蹲下来跟孩子说话,该从何着手呢?杨谨老师建议父母开启自己个人的心灵成长之旅,梳理自己。现在社会上心灵成长类的书籍和工作坊都很多,如果父母想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不妨尝试走进心灵成长工作坊,或走进心理咨询室,让专业人士帮助梳理整合自己的一生,明白自己这一生是怎么走到今天的,自己小时候有什么遗憾,有什么未完成的愿望,内心深处有什么渴望,思考怎么能更好地发展自己,怎么更好地面对孩子。
但现在很少的父母会在自己的心灵成长方面去下工夫,而是花很多的精力在孩子的教育上,比如报兴趣班,参加各种才艺考试。但其实这里有一个简单的道理,自己内心是一条干涸的河流,怎么可能匀出水来供给别人。给孩子的爱也一样,自己内心都没感受到爱,因为工作、家庭时常被烦燥困扰,怎么能给孩子高质量的爱呢,自然地蹲下来、温柔地对待孩子就变成了一件难事。
如果父母把自己梳理好了,生活就会有更合理的规划,不重要的事情和重要的事情的优先级就很容易区分开来,处理大小事情的时候会有条不紊,处理某件事情时不会牵挂其他,于是也会有更好的状态对待孩子。, http://www.100md.com(胡雪瑛 杨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