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医药与保健》 > 20142
编号:13700568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与苯甲酸雌二醇用于稽留流产的
http://www.100md.com 2014年2月1日 《医药与保健》 20142
     【摘 要】 目的 探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治疗稽留流产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通过对比选取治疗稽留流产疗效肯定的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01月-2013年07月我院妇科收治的稽留流产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患者,其中对照组患者行苯甲酸雌二醇+清宫术治疗,观察组采用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清宫术治疗,比较两组胚胎自然排出数、宫颈松弛度、以及清宫术中阴道出血量、药物副反应。结果 观察组胚胎自然排出率高、宫颈松弛度好、清宫术中出血量明显偏少。结论 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治疗稽留流产疗效优于苯甲酸雌二醇。

    【关键词】 稽留流产;苯甲酸雌二醇;米非司酮

    【中图分类号】 R714.21 【文献标识码】 B

    稽留流产又称过期流产。指胚胎或胎儿已死亡滞留宫腔内未能及时自然排出者。表现为早孕反应消失,有先兆流产症状或无任何症状,子宫不再增大反而缩小,处理较困难[1]。传统的治疗稽留流产的方法为肌注苯甲酸雌二醇后行清宫术,但稽留流产常因胎盘组织机化,与子宫壁紧密粘连,清宫术困难大,风险高,术中患者痛苦大。传统的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用于终止孕49天以内的患者,笔者医院采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治疗稽留流产,减少清宫次数及术中出血量,减轻患者痛苦,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妇科2011年01月-2013年07月我院收治的稽留流产患者100例,本组患者年龄在20-40岁,平时月经周期规则,停经8-14周,入院后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心电图等均在正常范围,B超提示胚胎停止发育,同时排除心、肝、肾疾病、对前列腺素类药物禁忌症,血栓栓塞类疾病及乳腺疾病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均为50例,两组患者年龄、停经周数、孕次等差异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予苯甲酸雌二醇2mg、肌肉注射q12h,连用3日,第四日行清宫术。观察组患者口服米非司酮50mg、q12h,连服3日,服药前后2小时空腹,服药用凉开水。第四天口服米索前列醇600ug,观察6小时如妊娠物仍未排出,阴道出血量少于平时月经量,再经阴道于后穹隆放置米索前列醇400ug,妊娠物排出后行清宫术,如妊娠物未排出但阴道出血大于月经量随时行清宫术。

    1.3 观察指标 (1)妊娠物自然排出数;(2)宫颈松弛度 不需扩张:开始即可通过有齿卵圆钳;扩张容易:可通过6号扩条;扩张困难:从4-5号扩张器开始扩张。(3)术中阴道出血量;(4)二次清宫率;(5)药物副反应。

    1.4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3 讨论

    稽留流产是临床上处理较困难的一种流产类型。稽留流产常因胎盘组织机化,与子宫壁紧密粘连,清宫术困难大,风险高,术中患者痛苦大。米非司酮是一种受体水平的类固醇类抗孕激素制剂,具有抗孕激素及抗糖皮质激素作用。米索前列醇是前列腺素类药物,具有子宫兴奋和宫颈软化作用[1]。近年来,很多研究在米非司酮配伍米索前列醇在终止早期妊娠、稽留流产、中期妊娠及死胎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二者配合可使宫内妊娠物大部分排出。但是因为米非司酮具有微弱的孕激素活化作用,同时具有抗雌激素活化作用,影响子宫内膜修复,使粘膜在短时间内不易完全剥脱,导致阴道出血时间长[2],针对这一特点,笔者对每一例稽留流产患者口服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后无论妊娠物排出否常规清宫,较肌注苯甲酸雌二醇后清宫宫颈松弛度好,减轻了扩张宫颈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缩短了术后阴道出血时间,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但是部分患者妊娠物能完全排出,常规清宫加大了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所以一种更安全有效的治疗稽留流产方案有待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谢幸,苟文丽.妇产科学[M].第八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49-50,384.

    [2] Crnlund A,Grnlund L,Clevin L,etal. Management of missed abortion:comparison of medical treatment with either mifeprisone+misoprostol or mifeprisone alone with surgical evacuation[J].Acta Obstet Gynecol Scand,2002,81(11):1060-1065., 百拇医药(刘艳红 冯冬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