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预防医学》 > 2006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1182244
正己烷中毒研究进展(2)
http://www.100md.com 2006年9月28日 何 为 余慧珠
第1页

    参见附件(608KB,4页)。

    ② 眼损害:Raitta[6]发现,工龄5~21年的15名长期接触正己烷的工人中12人有获得性蓝-黄色色谱的辨色力障碍和11名黄斑病变,研究后认为,是正己烷及其代谢产物损伤了视觉的受体脂质造成。Grant[17]认为,正己烷可引起视野缩小、视神经萎缩和球后视神经炎。另观察到视觉诱发电位和视网膜电图异常,提示小脑内轴索传导受阻和视神经通道的轴索变性[16]。邝守仁等[1]报道,正己烷中毒患者可出现眼底异常,主要表现为视乳头变细,色泽变淡,边缘模糊,但机制不明。近来,又有学者观察到,正己烷中毒患者可有眼部干涩、视物模糊、流泪、视力下降,以及周边视野缩小,但认为是正己烷毒性刺激所致,而非视神经受损[15]。正己烷中毒可引起眼损害,尚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③ 心脏损害:1992年,Khedun[18]发现1名对正己烷成瘾的南非儿童长期嗜吸正己烷后猝死,调查后认为,是正己烷的心脏毒性诱发心室纤颤。随后,他用大鼠做实验,发现正己烷可使大鼠心室纤颤阈下降,心肌内钾、镁、锌离子浓度下降,补充各离子到正常值后,心肌纤颤阈仍异常,电镜下心肌有形态学改变[5],提出了正己烷可对心脏造成损害。1994年,Murata等[19]对30名长期接触正己烷的工人做心电图检查,发现有心电图异常情况,提示心脏自律神经,尤其是副交感神经兴奋性出现改变。近来,国内报道,正己烷中毒者有出现窦性心动过速、过缓和不齐,个别早搏、T波低平、电轴逆转以及肢体导联低电压[1]。邝守仁等[20]对此作了专项研究,中毒组99人,接触组110人,对照组77人进行生化检查,结果三组均有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力异常,每两组活力异常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但接触组中,有35例出现低血钾,占31.81%,明显高于对照组及中毒组,因此认为,接触正己烷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低血钾,未发现正己烷可对心脏造成损害。关于正己烷是否具有心脏毒性,医学界至今尚无定论。

    ④ 肝脏损害:肝脏是正己烷主要代谢场所,在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催化下,正己烷被氧化成毒性更大的代谢产物[21]。动物实验证明,正己烷具有膜损伤作用[22]。近年,有学者研究后认为,正己烷所致的肝脏损伤,极有可能是脂质过氧化损伤,并可能是正己烷毒性作用机制之一[23]。陈嘉斌等[24]观察到,大部分病人早期有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于是,他们选取慢性正己烷中毒病例33人、接触正己烷1个月到7年的员工66人、无毒物接触史30人,进行肝功能和肝脏B超检查,全部对象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均阴性。结果,中毒组5例丙氨酸转氨酶(ALT)升高,8例碱性磷酸酶(ALP)升高,接触组5例ALP 升高,中毒组球蛋白(GP)异常高,接触组和中毒组肝脏B超回声稍粗,差异有显著性,接触时间越长,肝B超回声增粗的比例越大,显示肝纤维化率高,总结出接触正己烷有肝脏损害可能。

    ⑤ 皮肤损害:正己烷有强烈的去脂和刺激作用,可使皮肤潮红、水肿、发凉及皮肤粗糙。

    ⑥ 其他:正己烷还可使女性患者出现停经及月经失调[15]。无致癌性,未见致畸报道。

    4.2 辅助检查

    4.2.1 尿正己烷及尿2,5-己二酮测定 正己烷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经肺、肾排出体外,肺泡内正己烷浓度易受暴露场所工作量、工作强度及取样时间等因素影响[25],且操作不便,不宜应用。2,5-己二酮是正己烷最主要的代谢产物之一,接触正己烷5 d后出现于接触者尿液中,改变较肺泡内正己烷浓度更明显[25];其和尿正己烷反映近期接触正己烷的程度,是较好的接触指标,但不能作为慢性中毒的诊断依据。

    4.2.2 神经-肌电图检查 诊断周围神经病最重要的手段,主要为神经源性损害。发病过程中的各种异常出现的次序为:感觉动作电位下降→运动动作电位幅度下降→运动传导速度减慢和远端潜伏期延长[26]。这种异常可出现于临床体征前,而消失较迟,通常异常程度与病情平行。此外,诱发电位及中枢神经传导也可以异常[16]。

    4.3 诊断及鉴别诊断

    怀疑急性正己烷中毒者,依据发病前急性接触史,以及相应的临床表现,常用的血液学及生化检验无特征性发现, 尿2,5-己二酮值可升高,中毒诊断不难成立。

    怀疑慢性正己烷中毒者,须根据长期正己烷的职业接触史,以及以多发性周围神经损害为主的临床症状、体征,以及神经-肌电图改变,结合现场卫生学调查及空气中正己烷浓度测定等资料,排除其他病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如格林-巴利综合征、帕金森症等,方可诊断。

    4.4 治疗及转归

    急性吸入者,立即脱离接触,移至空气新鲜处;皮肤污染者用肥皂水清洗;不慎入眼者立即用水冲洗;吞服了本品,应作医学观察,不引吐[11],可口服活性炭,必要时导泻。以上患者再经对症治疗,预后良好。

    慢性正己烷中毒者目前无特殊解毒药物,对症治疗,一般预后良好。大量B族维生素、神经营养药物、促神经生长药物,配合按摩、理疗和功能锻炼、心理治疗[27],是周围神经病临床常用的疗法,神经生长因子疗效肯定[28]。治疗初期,患者症状可进行性加重,四肢远端重,下肢重,以后缓慢恢复。大多完全康复,个别患者可遗留肌电图异常、腱反射减弱,甚至手足肌肉萎缩、运动障碍[14,15]。周围神经病的发生与个体易感性有关[28],轻度中毒痊愈后可重返工作岗位,中、重度中毒者不宜再从事接触正己烷及其他引起周围神经损害的工作[29]。

    5 预防

    降低作业环境空气中正己烷浓度,如保持溶剂尽量密闭,安装有效的通风装置,用无毒、低毒的物质替代本品作溶剂等,以及做好个人防护,注意个人卫生,开展职业卫生培训,做好定期职业健康检查,仍是目前最主要的预防正己烷中毒的手段。为了保证职业安全,预防正己烷引发的多发性周围神经病,20世纪90年代后,大多数国家工作场所正己烷接触限值都在180 mg/m3以下。我国规定,生产环境中正己烷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PC-TWA)为100 mg/m3,但此标准近年已受到国内医学界质疑,有报道在此浓度下长期工作的工人发生了慢性正己烷中毒[30]。

    6 生物标志物

    在正己烷的毒性作用研究中,2,5-己二酮(HD)作为接触性生物标志物研究最多,主要以此反映正己烷接触剂量。正己烷的神经毒性经由HD介导,HD经尿代谢,尿HD可作为早期接触正己烷的生物标志物[31]。美国政府工业卫生学家会议(ACGIH)建议的生物接触指数(BEI):尿HD低于5 mg/g肌酐。仅吸入性接触正己烷,尿HD浓度和环境中正己烷浓度之间相关系数值较高;在多途经接触情况下,该相关系数值会改变[31]。监测尿HD更能客观反映正己烷接触状况。

    共价交联的红细胞膜收缩蛋白(又称血影蛋白SP)作为CS2神经毒性效应外周替代标志物,已建立一个较好的毒性效应替代点监测指标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608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