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接种中的心因性反应(1)
2005年4月,我国发生一起因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引起的群体事件,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事件的简单经过如下:当年4月中旬,安徽某镇卫生院为中小学生接种甲肝减毒活疫苗时,1名12岁女孩在接种后2~3 min,出现头晕、胸闷、恶心、呕吐、出冷汗、手脚发麻等症状,经注射肾上腺素后未见好转。之后在学生中陆续出现类似症状,当晚卫生院收治23例。事件传开,引起恐慌,发病人数不断增加,1周后有1名住院女孩死亡(后诊断为中毒性痢疾可能)。这次接种疫苗约2 500人,住院300余例,发病率为12.7%。调查了292人,其中胸闷占55%,头晕占44%,头痛占25%,乏力占23%,肢体麻木占13%。媒体通过不同方式进行报道,社会反响极大。 6月底国家卫生部部长亲自率专家组到现场调查,最终结论是接种疫苗引起的群体性心因性反应[1]。
心因性反应是心理因素导致的一种以精神症状为主的临床反应,诚如预防接种医生预料的和在实践中遇到的那样,任何情况的注射都可引起个体和集体发生反应,这种反应与疫苗内容无关,但与注射有关。所以世界卫生组织把这种反应称为注射反应。亦即接种对象由于注射本身(疫苗或药物等)或焦虑(不良反应、偶合症等),或注射的疼痛引起的一种特殊反应。这种在预防接种过程中或接种后由受种者心理因素引起的反应,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能会加剧这种反应,在集体场所可发生群体性癔症[2]。心因性反应不是由于疫苗固有性质引起的,与疫苗本质及其免疫无因果关系,而与受种者的精神或心理因素有关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78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