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国内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的建议
文章编号:1004-9231(2008)08-0379-03
营利性医疗机构作为社会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补充,也是我国卫生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于缓解社会就医压力、分流病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涌现了一批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又取得可观经济效益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因此,近年来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和扩张速度都较快。但是由于一些政策以及其自身的原因,国内的一部分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如意之处,导致社会对之的认同度相对较低,“诚信危机”也常常困扰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发展才能走出困境已不再是其自身发展的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的社会问题。本文主要从部分引起社会争议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办医现状着手,探讨一些与之相关的对策。
1 国内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现状[1]
1.1 缺乏特色
, http://www.100md.com 国内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办医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以上海为例,营利性医疗机构由20世纪80年代初零星几家扩大到2007年的1 250家。虽然数量增加明显,但就整体而言仍规模较小,90%以上采用专科医院和门诊部的形式,而且这些专科医院和门诊部办医风格雷同,属一定程度上的低水平重建。
1.2 诚信危机
在上海,营利性医疗机构只有少数几家被纳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范畴。根据《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上海将于2008年实行“全民医保”,对于有基本医疗保险的患者而言,只有在营利性医疗机构有足够的医疗特色时才会自费去就诊,再加上目前在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规模和实力都难于跟公立医疗机构抗衡的局面下,其患者来源则明显受限。所以部分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了自身的生存不惜铤而走险,通过发布违规医疗广告甚至用“医托”的手段招徕患者。据统计,2007年上海查实的违规医疗广告以及“医托”的主体基本上来自于民营医疗机构。2004年北京新兴医院事件、2005年上海长江医院事件以及2007年年初上海协和医院事件,一连串“营利性医疗机构利用虚假医疗广告、夸大病情误导病人”之类的事例曝光后,引起社会对之诚信以及办医模式的质疑,“质疑和不信任的眼光”让这个本来就处于与公立医疗机构竞争劣式地位的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更加艰难。
, 百拇医药
2 现状的根源
2.1 病人来源受限
国内营利性医疗机构由于起步较晚,病人来源不固定,又因为缺乏办医特色,很难吸引病人,再加上部分营利性医疗机构不规范运作在社会上形成不良声誉,导致部分病人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缺乏信任,从而进一步减少了这些医疗机构的就诊量。
2.2 优秀医务人员缺乏
一般而言,只要有资金支撑,医院硬件建设是可以很快到位的,但是医疗救治水平的提高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有一个造就优秀医师团队的医疗环境。在国内,营利性医疗机构规模较小,病人数量有限,医务人员由于医疗诊治技术锻炼的机会较少,故而很难吸引优秀的医务人员加盟。即使有优秀的医务人员加盟,由于缺乏必要的医疗诊治机会,长期下去也不利于医务人员的自身发展;再加上国内医师执业地点相对固定,医师在医疗机构之间的流动相对受限,导致大部分医务人员不愿意放弃公立医疗机构的工作机会而转到营利性医疗机构去坐诊。营利性医疗机构由于缺乏“名医坐堂”,其发展的源动力明显受限。
, 百拇医药
2.3 商业医疗保险覆盖面不足
医疗保险可分为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具有强制性,通常由政府举办,重点保证社会公平;商业医疗保险具有自愿性,由市场经办,重点体现服务与效率。对于市民而言,社会医疗保险提供的是基础保险,而商业医疗保险不仅有助于解决社会医疗保险未覆盖的群体就医问题,同时还与社会医疗保险之间有互补的作用,可以承担基础保险之外的就医费用。
到2006年底,我国已有46家寿险公司(包括人保健康、平安健康等4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36家财产险公司开展了商业健康保险业务,产品近千种,涵盖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等4大类。但是由于惯性思维以及舆论宣传力度不够,广大市民乃至于部分政府部门仅关心社会医疗保险,而对商业医疗保险的认识还停留在其“唯利”的层面,主动参保的积极性不够。由于国内商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较低,而且国内大多数营利性医疗机构未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在一定程度上让一部分就诊者因经济原因止步于营利性医疗机构“门外”。
, 百拇医药
3 国外现状
3.1 医师与医院之间关系松散
在国外,医师与医院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比如在美国,很多医生拥有自己的诊所,承担门诊治疗。医生与医院是业务协作关系,并不隶属于医院,医生和医院之间是双向选择的关系。一位医师可能既是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师又是公立医疗机构的医师。这对于医师个人的成长而言,更容易在不同的医疗机构获得较多的医疗实践的机会,医师在选择合作的医疗机构时,不会担忧自己因选择的行医地点而会有碍于自己的前程。对于医疗机构而言,只要能多提供给医师诊疗的机会,自然就会吸引到优秀的医师坐诊;有了优秀的医师接诊自然也就不会担心病人来源了。
3.2 医疗保障体系相对建全
在国外,由于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很成熟,商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也较大。如2004年,美国的社会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占总人口的27.2%,商业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占总人口68.1%。即使在建立了国家卫生保健制度的英国,也有11.5%的人口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从保障对象来看,对已经具有社会医疗保险的人群,商业保险提供补充性医疗保险,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在法国,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人,由于25%的医疗费用需要自付,大部分人还要购买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对社会医疗保险没有覆盖到或暂时覆盖不到的人群,商业保险提供灵活多样的保险产品,满足不同收入群体医疗保障需求。在荷兰,社会医疗保险只覆盖中低收入人群,高收入者的医疗保险通过商业保险提供。不仅如此,商业医疗保险公司还可以给就诊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就医保障。商业医疗保险公司会对大量的病人就诊记录(医疗费用、治愈率、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等)进行分析,通过长期的信息累计,可以对接诊的医师进行一个初步的信用评级,在就诊者就医时给予择医方面的指导。由此信用评级好的医师接诊的病人则会越来越多,而信用差的医师接诊的病人则会越来越少甚至于会失去行医的资格。因此,商业医疗保险的存在使医师能够自己意识到规范行医的重要性,直接起到了约束医师规范行医的作用。
, 百拇医药
4 对策和办法
4.1 突出办医特色,开展错位竞争
国外和香港地区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的历史很长,其生存的竞争力一直很强。
国内公力医疗机构占有绝对市场份额,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办医的过程中更要不断地为自己量身裁衣,做好市场定位,要和公立医疗机构之间形成合理的错位竞争,突出自身的办医特色。如国内和睦家医院针对高端客户提供特需服务,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培养出了自己的特定客户群体,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同时营利性医疗机构还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提供一些公立医疗机构不能提供的边缘服务,如康复疗养、特需服务等。营利性医疗机构相对于公立医疗机构办医模式灵活易变,只要善于把握自身的优势、合法经营终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4.2 充实医师队伍,放宽医师管理制度
, 百拇医药 由于国内医师的执业地点是相对固定的,无论是公立医疗机构的医师还是营利性医疗机构异地执业都是有限制的。在这样的体制下,医师的流动性减少,降低了营利性医疗机构获得优秀医务人员的机会。如果国内医师执业地点的限制适当放宽,允许医师多地点执业,医师可以在公立和营利性医疗机构之间适当的流动,将会给营利性医疗机构注入新的人力资源。
4.3 建全商业医疗保险,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做好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障体系,切实减轻就医者经济压力。首先要充分认识商业医疗保险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明晰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之间的边界,给商业医疗保险提供发展的空间。社会医疗保险应遵循广覆盖原则,重点解决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合理设定封顶线和报销比例,承担有限的保障责任,同时不断扩大覆盖面,努力提高医疗保障体系的公平性。对于基本医疗以外的医疗保障需求,应发挥市场作用,通过商业医疗保险的途径解决,重点解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以外的需求。其次要在舆论宣传上正确引导,转变市民对商业医疗保险“唯利”的看法,逐步引导市民意识到参保的重要性。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开发新的实用保险产品,加大宣传力度,优化自身的经营模式,改变市场单纯“赚钱”形象。只有建立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减轻就医者的经济压力,才能使市民选择医疗机构就医的“自由度”更高。
, http://www.100md.com
商业医疗保险的建全对于营利性医疗机构而言,既是一个契机同时也是一个强有力的“警示”。契机的原因是商业医疗保险的高覆盖率,不会让就诊者因经济原因止步于营利性医疗机构的“门外”;“警示”的原因是商业医疗保险已广泛用作规范医师诚信行医行为的工具。如果营利性医疗机构医师频繁出现不诚信行医行为,商业医疗保险公司会提示受保的就诊者回避甚至不允许就诊者到该医疗机构就诊。商业医疗保险的建全要求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发展自身的同时,首先要做到规范、诚信行医。
近年来,频频曝光的部分营利性医疗机构不规范行医事件,给本已脆弱的医患关系又蒙上了阴影。随着营利性医疗机构规模的不断扩大,规范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运营模式、维护医疗市场秩序也越来越迫切。切实有效地规范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运营模式,不仅需要其自身的努力来优化运营模式,同时还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和帮助。
5 参考文献
[1]黄世金.我国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J.]中国卫生监督,2004,11(5):27.
(收稿日期:2008-04-14), 百拇医药(黄 锐 贝 文)
营利性医疗机构作为社会医疗卫生资源的有效补充,也是我国卫生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产物,对于缓解社会就医压力、分流病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涌现了一批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又取得可观经济效益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因此,近年来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和扩张速度都较快。但是由于一些政策以及其自身的原因,国内的一部分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还存在诸多不如意之处,导致社会对之的认同度相对较低,“诚信危机”也常常困扰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进一步发展。如何发展才能走出困境已不再是其自身发展的问题,而是一个关系到人民身体健康的社会问题。本文主要从部分引起社会争议的营利性医疗机构办医现状着手,探讨一些与之相关的对策。
1 国内营利性医疗机构的现状[1]
1.1 缺乏特色
, http://www.100md.com 国内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办医历史要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以上海为例,营利性医疗机构由20世纪80年代初零星几家扩大到2007年的1 250家。虽然数量增加明显,但就整体而言仍规模较小,90%以上采用专科医院和门诊部的形式,而且这些专科医院和门诊部办医风格雷同,属一定程度上的低水平重建。
1.2 诚信危机
在上海,营利性医疗机构只有少数几家被纳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范畴。根据《上海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行办法》,上海将于2008年实行“全民医保”,对于有基本医疗保险的患者而言,只有在营利性医疗机构有足够的医疗特色时才会自费去就诊,再加上目前在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规模和实力都难于跟公立医疗机构抗衡的局面下,其患者来源则明显受限。所以部分营利性医疗机构为了自身的生存不惜铤而走险,通过发布违规医疗广告甚至用“医托”的手段招徕患者。据统计,2007年上海查实的违规医疗广告以及“医托”的主体基本上来自于民营医疗机构。2004年北京新兴医院事件、2005年上海长江医院事件以及2007年年初上海协和医院事件,一连串“营利性医疗机构利用虚假医疗广告、夸大病情误导病人”之类的事例曝光后,引起社会对之诚信以及办医模式的质疑,“质疑和不信任的眼光”让这个本来就处于与公立医疗机构竞争劣式地位的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发展更加艰难。
, 百拇医药
2 现状的根源
2.1 病人来源受限
国内营利性医疗机构由于起步较晚,病人来源不固定,又因为缺乏办医特色,很难吸引病人,再加上部分营利性医疗机构不规范运作在社会上形成不良声誉,导致部分病人对营利性医疗机构缺乏信任,从而进一步减少了这些医疗机构的就诊量。
2.2 优秀医务人员缺乏
一般而言,只要有资金支撑,医院硬件建设是可以很快到位的,但是医疗救治水平的提高则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有一个造就优秀医师团队的医疗环境。在国内,营利性医疗机构规模较小,病人数量有限,医务人员由于医疗诊治技术锻炼的机会较少,故而很难吸引优秀的医务人员加盟。即使有优秀的医务人员加盟,由于缺乏必要的医疗诊治机会,长期下去也不利于医务人员的自身发展;再加上国内医师执业地点相对固定,医师在医疗机构之间的流动相对受限,导致大部分医务人员不愿意放弃公立医疗机构的工作机会而转到营利性医疗机构去坐诊。营利性医疗机构由于缺乏“名医坐堂”,其发展的源动力明显受限。
, 百拇医药
2.3 商业医疗保险覆盖面不足
医疗保险可分为社会医疗保险和商业医疗保险:社会医疗保险具有强制性,通常由政府举办,重点保证社会公平;商业医疗保险具有自愿性,由市场经办,重点体现服务与效率。对于市民而言,社会医疗保险提供的是基础保险,而商业医疗保险不仅有助于解决社会医疗保险未覆盖的群体就医问题,同时还与社会医疗保险之间有互补的作用,可以承担基础保险之外的就医费用。
到2006年底,我国已有46家寿险公司(包括人保健康、平安健康等4家专业健康保险公司)、36家财产险公司开展了商业健康保险业务,产品近千种,涵盖疾病保险、医疗保险、失能收入损失保险和护理保险等4大类。但是由于惯性思维以及舆论宣传力度不够,广大市民乃至于部分政府部门仅关心社会医疗保险,而对商业医疗保险的认识还停留在其“唯利”的层面,主动参保的积极性不够。由于国内商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较低,而且国内大多数营利性医疗机构未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在一定程度上让一部分就诊者因经济原因止步于营利性医疗机构“门外”。
, 百拇医药
3 国外现状
3.1 医师与医院之间关系松散
在国外,医师与医院之间的关系比较松散。比如在美国,很多医生拥有自己的诊所,承担门诊治疗。医生与医院是业务协作关系,并不隶属于医院,医生和医院之间是双向选择的关系。一位医师可能既是营利性医疗机构的医师又是公立医疗机构的医师。这对于医师个人的成长而言,更容易在不同的医疗机构获得较多的医疗实践的机会,医师在选择合作的医疗机构时,不会担忧自己因选择的行医地点而会有碍于自己的前程。对于医疗机构而言,只要能多提供给医师诊疗的机会,自然就会吸引到优秀的医师坐诊;有了优秀的医师接诊自然也就不会担心病人来源了。
3.2 医疗保障体系相对建全
在国外,由于商业医疗保险发展的很成熟,商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也较大。如2004年,美国的社会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占总人口的27.2%,商业医疗保险覆盖人群占总人口68.1%。即使在建立了国家卫生保健制度的英国,也有11.5%的人口购买了商业医疗保险。从保障对象来看,对已经具有社会医疗保险的人群,商业保险提供补充性医疗保险,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在法国,参加社会医疗保险的人,由于25%的医疗费用需要自付,大部分人还要购买商业补充医疗保险。对社会医疗保险没有覆盖到或暂时覆盖不到的人群,商业保险提供灵活多样的保险产品,满足不同收入群体医疗保障需求。在荷兰,社会医疗保险只覆盖中低收入人群,高收入者的医疗保险通过商业保险提供。不仅如此,商业医疗保险公司还可以给就诊者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就医保障。商业医疗保险公司会对大量的病人就诊记录(医疗费用、治愈率、医疗纠纷、医疗事故等)进行分析,通过长期的信息累计,可以对接诊的医师进行一个初步的信用评级,在就诊者就医时给予择医方面的指导。由此信用评级好的医师接诊的病人则会越来越多,而信用差的医师接诊的病人则会越来越少甚至于会失去行医的资格。因此,商业医疗保险的存在使医师能够自己意识到规范行医的重要性,直接起到了约束医师规范行医的作用。
, 百拇医药
4 对策和办法
4.1 突出办医特色,开展错位竞争
国外和香港地区营利性医疗机构发展的历史很长,其生存的竞争力一直很强。
国内公力医疗机构占有绝对市场份额,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办医的过程中更要不断地为自己量身裁衣,做好市场定位,要和公立医疗机构之间形成合理的错位竞争,突出自身的办医特色。如国内和睦家医院针对高端客户提供特需服务,经过几年来的努力培养出了自己的特定客户群体,建立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同时营利性医疗机构还可以结合自身的特点,提供一些公立医疗机构不能提供的边缘服务,如康复疗养、特需服务等。营利性医疗机构相对于公立医疗机构办医模式灵活易变,只要善于把握自身的优势、合法经营终究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4.2 充实医师队伍,放宽医师管理制度
, 百拇医药 由于国内医师的执业地点是相对固定的,无论是公立医疗机构的医师还是营利性医疗机构异地执业都是有限制的。在这样的体制下,医师的流动性减少,降低了营利性医疗机构获得优秀医务人员的机会。如果国内医师执业地点的限制适当放宽,允许医师多地点执业,医师可以在公立和营利性医疗机构之间适当的流动,将会给营利性医疗机构注入新的人力资源。
4.3 建全商业医疗保险,构建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做好整个社会的医疗保障体系,切实减轻就医者经济压力。首先要充分认识商业医疗保险在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明晰社会医疗保险与商业医疗保险之间的边界,给商业医疗保险提供发展的空间。社会医疗保险应遵循广覆盖原则,重点解决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问题,合理设定封顶线和报销比例,承担有限的保障责任,同时不断扩大覆盖面,努力提高医疗保障体系的公平性。对于基本医疗以外的医疗保障需求,应发挥市场作用,通过商业医疗保险的途径解决,重点解决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以外的需求。其次要在舆论宣传上正确引导,转变市民对商业医疗保险“唯利”的看法,逐步引导市民意识到参保的重要性。对于保险公司而言,开发新的实用保险产品,加大宣传力度,优化自身的经营模式,改变市场单纯“赚钱”形象。只有建立了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减轻就医者的经济压力,才能使市民选择医疗机构就医的“自由度”更高。
, http://www.100md.com
商业医疗保险的建全对于营利性医疗机构而言,既是一个契机同时也是一个强有力的“警示”。契机的原因是商业医疗保险的高覆盖率,不会让就诊者因经济原因止步于营利性医疗机构的“门外”;“警示”的原因是商业医疗保险已广泛用作规范医师诚信行医行为的工具。如果营利性医疗机构医师频繁出现不诚信行医行为,商业医疗保险公司会提示受保的就诊者回避甚至不允许就诊者到该医疗机构就诊。商业医疗保险的建全要求营利性医疗机构在发展自身的同时,首先要做到规范、诚信行医。
近年来,频频曝光的部分营利性医疗机构不规范行医事件,给本已脆弱的医患关系又蒙上了阴影。随着营利性医疗机构规模的不断扩大,规范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运营模式、维护医疗市场秩序也越来越迫切。切实有效地规范营利性医疗机构的运营模式,不仅需要其自身的努力来优化运营模式,同时还需要社会大环境的支持和帮助。
5 参考文献
[1]黄世金.我国医疗机构监督管理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J.]中国卫生监督,2004,11(5):27.
(收稿日期:2008-04-14), 百拇医药(黄 锐 贝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