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预防医学》 > 2008年第8期
编号:11671890
上海市松江区2001—2007年脑卒中病例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08年8月1日 《上海预防医学》 2008年第8期
上海市松江区2001—2007年脑卒中病例分析
上海市松江区2001—2007年脑卒中病例分析

     文章编号:1004-9231(2008)08-0417-02

    脑卒中是多种脑血管疾病的严重表现形式,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较高的致死率,是我国近年来主要的致死原因之一。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群中“三高”病人的增加,防止脑卒中的发病迫在眉睫。我们对松江区2001—2007年脑卒中发病和死亡状况进行分析,旨在为今后脑卒中的防制工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人口资料由松江区公安局提供。松江区居民2001年为496 714人,2007年为537 428人,增长7.58%;老年人口(≥65岁)占总人口的比例由2001年的12.65%增加到2007年的13.55%。根据“上海市心脑血管病防治点工作手册”[1](手册)所规定的报病网络对松江区居民发生的脑卒中事件逐级上报,由松江区疾控中心专职医生每月进行收集、登记、双重核实、汇总。区疾控中心每年查漏报2次,漏报率[2]对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标化。

    2 结果

    2.1 发病率及变化趋势

    松江区2001—2007年居民脑卒中年平均发病率为251.63/10万(标化发病率为130.41/10万),其中男性发病率为259.29/10万(标化发病率为153.99/10万),女性为244.14/10万(标化发病率为111.17/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男女发病率均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表1)。标化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病人复发率呈上升趋势(表2)。各种脑卒中的发病率从高到低依次为脑血栓形成、未分型卒中、脑出血、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

    2.2 死亡率及变化趋势

    松江区2001—2007年居民脑卒中的年平均死亡率为123.26/10万(标化死亡率为60.51/10万),其中男性死亡率为126.47/10万(标化死亡率为78.19/10万),女性死亡率为120.11/10万(标化死亡率为48.84/10万)。男女死亡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尤以65岁及以上死亡率增加明显,男性死亡率高于女性(表3)。自2004年开始标化死亡率开始下降(表4)。各种脑卒中死亡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未分型卒中、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

    3 讨论

    上海市松江区居民2001—2007年脑卒中年平均发病率为251.63/10万,年平均死亡率为123.26/10万。无论发病率或死亡率男性均明显高于女性,男女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上升,尤以65岁及以上人群上升较快,与国内报道一致[3,4],说明卒中的发病和死亡以老年人为主。随着年份的推移,发病率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死亡率递减,与国内研究一致[5,6]。脑卒中复发率后4年明显高于前3年,多数为1次复发(2次发病),与上海市其他研究资料一致[7],提示脑卒中是一种复发率很高的疾病,并成为影响脑卒中发病率下降的因素之一。各种脑卒中发病率第1位是脑血栓形成;其次是未分型脑卒中;最低是蛛网膜下腔出血。 死亡率最高是未分型卒中,其次是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这与国内文献报道有所不同[8,9]。其因素可能与松江区一级医院缺乏诊断条件及死亡推断有关。

    从松江区居民7年来脑卒中发病、死亡情况来看,松江区脑卒中发病率、死亡率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小,经过标化处理发病率下降程度不如死亡率下降程度明显。分析发病率、死亡率呈下降原因:一是我们在人群中进行了全区高血压病人的及时检出和对高血压病人的三级规范管理,使脑卒中的最危险因素得到控制;其次是对社区居民脑卒中知识宣教,使居民生活方式的逐步改变对控制脑卒中发病、死亡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下降幅度较小原因,从7年的漏报调查资料分析可以看出,随着脑卒中监测系统的完善,脑卒中的漏报率呈下降趋势,一定程度影响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下降;另一方面,复发病例的增加从某种程度也影响了脑卒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下降。脑卒中的复发,提示我们要加强对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同时,更加注意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及TIA等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防止脑卒中的复发。

    脑卒中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中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社会负担,随着松江区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人均寿命的延长,人群中脑卒中的发病状况还可能会加重,所以开展脑卒中防治,探索有效的预防措施是一项长期、艰巨而复杂的工作。

    4 参考文献

    [1]上海市心脑血管病防治研究办公室.上海市心脑血管病防治点工作手册[S].1996.14-28.

    [2]杨树勤.卫生统计学[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59.

    [3]王文化,赵冬,吴桂贤,等.北京市1984—1999年人群脑卒中发病率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1,22(4);271.

    [4]洪震.脑卒中的流行病学及其危险因素[J].中国卒中,2006,1(8):560.

    [5]王文志,吴升平,洪震,等.我国三城市开展社区人群干预九年脑卒中发病率的变化[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02,4(1):31.

    [6]王文志,吴升平,杨期东,等.我国三城市社区人群开展干预9年脑卒中死亡率的变化[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02,10(2):50.

    [7]曾军,洪震,黄茂盛,等.上海复发性脑卒中的流行病学研究[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1,1(1):6.

    [8]符英英,刘良军,胡时豪.上海市徐汇区1996-1998年心脑血管病现状分析[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2002,14(1):11.

    [9]谢淑萍,赵利杰,刘青,等.北京部分地区脑血管病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1999,20(5):299.

    (收稿日期:2008-05-06, 百拇医药(李云鹏 柳胜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