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预防医学》 > 2009年第4期
编号:11776453
上海市肠炎沙门菌流行特征和分子分型研究(3)
http://www.100md.com 2009年4月1日 《上海预防医学》 2009年第4期
     3 讨论

    GSS是以腹泻病例监测为基础重点针对非伤寒沙门菌引起的“散在爆发”案例开展相关的食源性溯源调查研究的全球合作项目,项目初始阶段我们对方案和设立的监测点完成对现场信息采集和实验室标准化检测流程的质量控制和初步评估,随后需要重点分析能造成“多点”或“局部”流行的个别优势血清型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4]。肠炎沙门菌是最早发现能够引起大规模食物中毒的非伤寒沙门菌血清型之一,也是近年我国沙门菌食物中毒爆发和流行案例的主要病原。从本次GSS报告的肠炎沙门菌株月报表所绘制的流行曲线观察(图2):2006年本市监测到的肠炎沙门菌检出数频率变化较大,高峰为12株,2007年的曲线变化小,但检出高峰在流行季节持续时间相对较长;从菌型构成分析:2005年本市监测的肠炎沙门菌株总数次于鼠伤寒沙门菌排第二位,而2006-2007年则超过鼠伤寒沙门菌排在首位,这种型别交替的现象通过2008年的GSS年度报告证实这在全球GSS网络中具有共性特征。

    高度散发的肠炎沙门菌株(病例)之间的关系以及是否可能和被污染的食品之间形成潜在的食源性危险因素是本次个案研究的重要目的。基于GSS项目系统完整的菌株资源并整合本市非伤寒沙门菌血清型监测的历史数据回顾性分析48株食源性肠炎沙门菌:80%的肠炎沙门菌源于禽肉制品,特别是鸡肉制品(包括超市和农贸市场的生鲜和冷冻、定型和非定型包装产品)阳性检出率远远高于其他种类的食品。这种具有优势的统计结果至少说明在加工和销售过程中频频被污染的鸡肉制品是本市肠炎沙门菌病例的重要“媒介”,这为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如何对大型超市、集市及餐饮场所做好生鲜食品的分割或料理的安全控制管理和在企事业单位食堂或家庭宴请时强调“生熟分开”提供了科学的管理依据。
, 百拇医药
    耐药表型监测在PulseNet监测中的意义具体表现在—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通过收集分析食源和腹泻菌株的耐药率变迁来及时评估国内外的食品株对本国沙门菌病发病率的影响。根据我们对非伤寒沙门菌的历史耐药监测资料得到的结论,食源性沙门菌的耐药率水平多高于临床株,尤以萘啶酸和环丙沙星等喹诺酮类抗生素较显著,而临床株的耐药水平也不断呈上升趋势[5]。虽然本次肠炎沙门菌株的耐药表型也基本具有过去的一些耐药特征,但2007年肠炎沙门菌的临床株对四环素、氨苄西林、磺胺、链霉素耐药水平升高的变化趋势我们认为是菌株发生了分子水平的变异并通过表型机制表达出的“拐点效应”。相比之下,食源性肠炎菌株的耐药率仍虽远高于临床株的水平,但和既往的耐药水平相比已有一定的下降,这在某种程度上反应国家在动物饲料及农产品养殖过程中对某些抗生素滥用所采取的积极控制措施初见效果。ESBLs沙门菌在中国已有多例被发现和报道,本次筛选的2株肠炎沙门菌其产生的CTX基因酶型和公共卫生意义值得进一步的研究[6]。

    PFGE图谱能阐述本地区的肠炎沙门菌分子水平的变化特征:腹泻株和食品株之间存在共性和个性的PFGE型谱特征。63株肠炎沙门菌临床株的优势型分别是3型(31/63)和1/2型(16/63),2006/2007年各有3株食品株(分别为鸡肝、鸡胸肉、猪心)与3型图谱完全匹配;2007年有1株鹅肝株与1型图谱完全匹配。其次,2006年的优势分子型为3型(15株),1型仅有4株;而2007年虽然也有16株为3型, 但1/2型则有12株,1/2型在2年中所出现型别的显著性升高说明,PFGE3型在本地区肠炎沙门菌的绝对流行株中仍占主导,但是新出现分子变异的1/2型从2007年开始有逐步替代本地优势型的流行趋势。同时该结论和流行病学特征、耐药表型分析的结果变化之间形成相互验证。本次使用限制性内切酶XbaⅠ酶切所得PFGE图谱与中国台湾学者在1998-2002年的分型结果得到PFGE3型为优势分子型的结论一致,说明肠炎沙门菌PFGE3型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其遗传特征是稳定的[7]。另比较GSS2008年度报告中广东省的分型结果显示,其2007/2008年的肠炎沙门菌的流行株亦为1/2型,和本市的分型特征一致。当然,1/2型最终能否替代3型成为本地或在更大的范围里成为流行株还需要我们继续监控和研究。
, 百拇医药
    现阶段我们离WHO-GSS要求监测点对沙门菌病例进行时实监测的要求仍有较大差距。但是在2年中我们得到本市沙门菌的发病率等流行病学本底资料,大大提高监测点现场人员的信息采集和流调能力,也帮助临床实验室人员提高分离、鉴别沙门菌的能力和与现场人员的沟通能力;还初步证明禽肉制品可能是本市肠炎沙门菌病例的潜在传染源,而PFGE图谱证明鹅肝是本市2007年出现的肠炎沙门菌1/2型流行的传染源。这些现场和实验室结合的系统性研究模式为继续做好项目的研究提供了可能的条件,所积累和得到的相关信息能服务和共享于本市的公共卫生保障体系的建设和2010年世博会的卫生保障活动。

    4参考文献:

    [1]许学斌,顾宝柯,袁政安,等.富营养预增菌液在肉制品沙门菌常规检测方法中替代效果研究[J].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06,22(7):633-635.

    [2]许学斌,顾宝柯,陈敏,等.沙门菌检测方法的优化[J].检验医学,2007,22(6):677-680.
, 百拇医药
    [3]Murray PR,Pfaller MA,Tenover FC.临床微生物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2209-2224.

    [4]顾宝柯,袁政安,金汇明,等.上海市沙门菌病流行特征分析[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8,25(3):245-247.

    [5]许学斌,顾宝柯,金汇明,等.免疫磁珠法检测食品中的沙门菌及分离菌株的耐药性[J].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06,18(3):202-204.

    [6]Cui SH,Li JY,Sun ZY,et.al.Characterization of Salmonella enterica isolates from infants and toddlers in Wuhan,China[J].J Anti Chem,2008:1093-1099.

    [7]Pang JC,Chiu TH,Chiou CS,et.al.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lasmid profiles and phage types for the human isolates of Salmonella enterica serovar Enteritidis obtained over 13 years in Taiwan[J].J Appl Microbiol,2005,99:1472-1483.

    项目基金:中美新发和再发传染病项目资助[编号: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5U2GGH000018-02]

    作者简介:许学斌(1972—),男,主管技师。(收稿日期:2008-12-24), 百拇医药(许学斌 袁政安 金汇明 肖文佳 顾宝柯 陈 敏 冉 陆 刁保)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