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上海预防医学》 > 2010年第9期 > 正文
编号:11975619
学龄前儿童蛲虫感染综合防治后再感染调查及评价(2)
http://www.100md.com 2010年9月1日 徐 帅 叶 环 陈春儿 楼梦颖 杨晶晶 吴豪杰 钟晓裕 汤 舜 王燕蓉 刘静娴
第1页

    参见附件(1300KB,2页)。

     1.3.5效果评价以保护率(PR)、效果指数(IE)作为评价指标[4],防治5个月后调查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蛲虫感染率,统计比较防治前后总感染率的保护率(PR)、效果指数(IE)。以两组间PR和IE的差值的大小,比较该措施对控制蛲虫感染的效果。保护率=[(对照组发病率—实验组发病率)/对照组发病率] ×100% ;效果指数=对照组发病率/实验组发病率。

    2 结果

    2.1 防治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均衡性比较本次调查的两所幼儿园均为乙级幼儿园,人数、性别、年龄、总感染率等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均衡性较好,详见表1。

    注*:两组总感染率的比较,X2=0.007,P>0.05。

    2.2防治的效果

    实验组220名,蛲虫感染8例,阳性率为3.64%,;对照组131名,蛲虫感染5例,阳性率为3.82%。经过5个月防治,对被抽查过的班级再次采用透明胶纸肛拭法,同样在午睡醒后起床前采标本,结果:实验组感染4例,阳性率下降至1.82%,保护率PR=50.00%,效果指数IE=2.00;单纯驱虫,5个月后,感染4例,阳性率下降至3.05%,保护率PR=20.16%,效果指数IE=1.25。综合防治成效显著,详见表2。

    表2防治前后蛲虫感染率及保护率比较

    注:保护率=[(防治前发病率—防治后发病率)/ 防治前发病率 ] ×100% ;

    效果指数= 防治前发病率 / 防治后发病率。

    3讨论

    蛲虫病分布遍及全世界,其感染在学龄儿童和学龄前儿童中常见,常在家庭和幼儿园、小学等儿童集居的群体中传播。其生活史简单,主要通过肛门-手-口方式的自身感染,交叉感染和吸入感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集体生活的儿童如不注意卫生,或未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常导致感染率居高不下。轻度感染无明显症状,重度感染可引起营养不良和代谢紊乱[ 5,6]。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杭州市部分幼儿园3~6岁儿童蛲虫总感染率为3.70%(13/351),低于卫生部2005年公布的全国12岁以下儿童10.28%[1]的蛲虫感染率和2007年姚立农等人报道的浙江省12岁以下儿童6.89%的蛲虫感染率[7];与2007年叶环等人对《杭州市3~6岁儿童常见肠道线虫感染现状》中调查报道的4.44%的蛲虫感染率相近[8];但还明显高于一些发达国家,如Fukushima S等作者2010年报道的,日本儿童的蛲虫感染率为0.62%[9],说明我国儿童肠道寄生虫病仍然需要合理的防治来进一步降低感染率。

    本课题为寻找合理有效的蛲虫防治方法,通过对两组儿童,不同方法的对比研究,历时近5个月的观察,结果显示,实验组儿童通过预防性口服肠道驱虫药物,同时加强健康教育(对儿童家长卫生保健讲座、分发小册子宣教等);加强卫生保健(每天清洗躯体、勤洗被褥、玩具等),随时纠正不良的卫生行为(如咬指甲、吃食物不洗手等)等综合防治措施,本组儿童蛲虫感染率由3.64%降至1.82%,保护率PR=50.00%,效果指数IE=2.00;而对照组儿童单纯预防性口服驱虫药,同样近5个月后再复查,蛲虫感染率由3.82%下降至3.05%,保护率PR=20.16%,效果指数IE=1.25。可见,通过综合方法的防治措施,能使蛲虫感染率维持在较低水平,比单纯驱虫有效,这与洪潞等人的结论一致[10-12]。驱虫治疗是控制肠道线虫病流行的主要手段,并且短期效果明显,国内外已有许多报导[13-15] ,然而,也有学者调查证实蛲虫感染通过驱虫药物治愈后,极易再度感染,而且定期驱虫更多属于蛲虫病的治疗而非预防[16-17]。影响蛲虫感染的主要因素中,环境对健康的影响起主要作用,其次是行为生活方式、医疗卫生服务、生物遗传因素只占较小的地位[18]。健康教育作为寄生虫病的防治措施早在1997年已有多位学者提出[19-20],沈一平认为,健康教育不仅能加速化疗控制肠线虫感染下降的进程,而且使防治肠线虫感染的成效得以巩固,相反,人们对健康教育的忽视,可能是幼儿蛲虫感染率一直处于较高的原因之一[ 21]。李顺平等人认为,几乎每一种寄生虫病的发生和发展均与一定的行为因素相联系[ 22]。国外也曾有学者报道,卫生习惯的改善,如坚持用肥皂洗手、不喝生水等能显著降低蛲虫感染率[ 23]。因此,蛲虫病的防治要有显著成效必须结合多种综合防治措施,如健康教育、行为监测、环境改善、集体驱虫等。本文结论:学龄前儿童肠道寄生虫的防治需要卫生保健工作者、托幼机构教师、患儿家长一起共同参与,才能更有效地降低小儿蛲虫等常见肠道寄生虫的感染率。

    4.参考文献

    [1]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办公室.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报告[J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5,10.23(增刊): 332-340.

    [2] Hall A,Holland C. Geographical variation in Ascaris lumbricoides fecund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helminth control[J]. Parasitol Today,2000, 16 (12):540-544.

    [3]Beitial AO,Haller JO, Kantor A.CT findings in pediatric gastrointestinal ascariasis[J].Comput Med Imaging Graph,1997,21(1):47-49.

    [4]姜庆五.流行病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51.

    [5]Muge Oguzkaya Artan,Zeynep Baykan,Cem Artan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00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