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2011年感染性腹泻病原学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2)
第1页 |
参见附件。
3.讨论
本次监测覆盖徐汇区的2所二级综合医院和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监测结果显示:2011年徐汇区感染性腹泻常见致病菌的阳性检出率为9.31%。ETEC占阳性菌株的比例为57.41%,为徐汇区感染性腹泻常见致病菌的主要病原体,所有的病例均为成年人,不同于以往常见于婴幼儿的报导[1],[2],[3],[4],可能与监测医院婴幼儿就诊病例较少有关。
2011年徐汇区监测的腹泻病例主要集中于20-39岁年龄组,占腹泻病例的35.34%,该年龄组致病菌检测阳性率也最高,为14.15%,该人群阳性标本数占致病菌阳性标本总数的53.70%(29/54),提示我们应将上述年龄组人群作为我们的重点防控人群,该年龄组人群一般社交广泛,外出就餐机会较多,喜食肉类、瓜果和街边小吃,不太注意卫生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感染的机会。但这部分人群学历高,素质较好,易于接受各种新知识的宣传教育,因此是很好的宣教对象,宣教效果相对显著;出现腹泻症状后当天即去医疗机构就诊者,致病菌检出率明显高于非当天就诊者,这可能与非当天就诊者存在就诊前自行服药治疗有关;发病前曾食用水产类食品者,致病菌检出率高于发病前曾食用其他食物者,提示医院在接诊腹泻病例过程中,对有水产类食用史者应给予较大程度的重视。
ETEC为徐汇区感染性腹泻常见致病菌的主要病原体,其阳性菌株集中在8、9月份,ETEC是引起儿童和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感染后可出现强烈的毒素性腹泻,呈水泻状,症状严重者甚至类似于霍乱弧菌引起的腹泻,对婴幼儿及免疫功能缺陷者极具威胁。在今后的监测中,尤其是8、9月份,应将包括ETEC在内的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作为重要的病原菌加强监测力度。
本次监测检测出的ETEC菌株对环丙沙星,四环素,氨苄青,甲氧苄啶都有不同程度的耐药,而对以头孢他啶为代表的三代头孢均为敏感,故在临床治疗中可首选三代头孢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大肠埃希氏菌的耐药机制较为复杂,耐药性质粒的平行转移是造成不同耐药株形成并进而获得竞争优势大量生存的重要因素,ETEC株中的ST,LT基因片段均定位于质粒上,带有同样的ST和LT片段的质粒在不同的ETEC株中的质粒结构并不完全相同,也造成了部分耐药原因的形成[5]。
本次监测分离到的31株ETEC菌株,产ST株占77.42%(24/31),其次为产LT株(5/31),ST/LT(2/31)最少。31株ETEC菌株,包括了O148,O153和O159三个血清型,在同一血清型下既有含ST基因的菌株,也有含有LT基因的菌株,还有ST/LT基因的菌株。另外还有6株未分型菌株,未分型别血清型的ETEC可能是由于包膜K抗原的遮盖而影响O抗原分型或者此血清型确实不包含在本实验所使用的分型血清的ETEC的OK多价血清之内。ETEC的血清学分型是一个较为繁复并存在争议的问题,长久以来,国内一直把血清学凝集作为大肠埃希氏菌检测的一个相当重要的方面,甚至将分型血清(serotyping)称为诊断血清(diagnostic),大肠埃希氏菌目前已经有超过170种的O抗原[6,7],加上H抗原和K抗原,血清分型非常复杂,同一血清型下含有相同的O抗原,含有不同的H抗原和不同的K抗原,甚至不含H抗原和K抗原的型别比比皆是,同一血清型下带有不同序列和数量的毒力基因,甚至不含有任何毒力基因片段的株也很多[1]。目前几乎所有的绝大多数的微生物实验室根本不可能有如此全面的分型血清,也正是因为将血清作为诊断而非分型,影响了技术人员的检测观念,认为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最终是依靠血清诊断。近年来,国外关于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和研究几乎完全转向于分子的检测和分型,PCR,生物芯片阵列,分子杂交,PFGE等方法[8,9]的兴起完全改变了传统的培养与血清的理念,使得大肠埃希氏菌的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由于以往的各种监测方案和检测技术方法中,培养分离和生化鉴定依然过份偏重,检测效率较低,加之对于血清学分型的认识问题,长期以来使得包括ETEC在内的各类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率较低,也使得实验室和流行病学工作者没有对各类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发病情况引起重视,低估了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存在。
本次监测,主要采用针对ETEC的特定基因片段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来对腹泻标本进行,相对于培养分离和生化鉴定,提高了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阳性检出率,且针对疾病病原和病因的因果关系,检测结果反映出了ETEC作为重要的病原菌在腹泻病原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提示我们今后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检测方法,加强腹泻标本中致泻性大肠埃希氏菌的检测。
参考文献
[1].林羡华,冉陆,马莉,等.2010年全国其他感染性腹泻报告病例信息分析 J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2010, 385(05): 1004–8456.
[2]. Ji-Rong Yang,Fang-Tzy Wu,et al.Comparison between O Serotyping Method and Multiplex Real-Time PCR To Identify 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 in Taiwan. J Clin Microbiol,2007, 45(11): 3620–3625.
[3]. Bastian, S. N., I. Carle, and F. Grimont. Comparison of 14 PCR systems for the detection and subtyping of stx genes in Shiga-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 Res. Microbiol,1998,149:457–472.
[4]. Firdausi Qadri,1 Ann-Mari Svennerholm, et al.Enterotoxigenic Escherichia coli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Epidemiology, Microb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Treatment, and Prevention.Clin Microbiol Rev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933k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