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虫药应该怎么用?
编前按:
国家第六期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左旋咪唑、甲苯咪唑、阿苯达唑可引起脑炎综合征的报道,引起众多家长的广泛关注。我们编辑部的电话成了驱虫药使用问题的咨询热线,我们就此特别采访了西安儿童医院儿保科的罗兴育主任,以下是对罗主任的采访记录。
◆罗主任,最近的左旋咪唑、甲苯咪唑、阿苯达唑可引起脑炎综合征的报道,让很多家长非常关注驱虫药的使用,您能不能就这个问题给我们的家长谈一谈。
●对于打虫药的问题,我想先谈一些题外话。肠虫病大家都不陌生,你们小时候可能也都吃过“宝塔糖”。以前的肠虫病是非常普遍的。为什么?由于以前的生活水平低,那个时候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几件从商店里买回来的玩具,大多数孩子的玩具就是泥巴、水、木头等,这些东西多是从大自然中取材,尤其是泥巴。我们知道,蛔虫的感染主要是由吃进感染性虫卵而引起的。生活中,手接触虫卵污染的地面或泥土,以致虫卵附着于手上或指甲缝里,经口进入人体。不剪指甲,饭前便后不洗手,生吃未洗净的瓜果和蔬菜,把手放在口里等不卫生习惯,是导致蛔虫的主要原因。小孩玩泥巴的过程中很容易接触虫卵,加上过去人们的卫生观念与卫生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差,不洗手就吃东西是非常普遍的,所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虫卵轻而易举的进入身体,造就了肠寄生虫的繁殖,肠虫病的高发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这话的目的有二:一是大家首先要了解蛔虫病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二是了解蛔虫病发生的途径和方式。这样大家就很清楚的知道为什么过去肠虫病的发生率那么高。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孩子的玩具是应有尽有,加上城市的孩子居住环境的改善,与泥土接触的机会已经非常少了。另外,人们卫生意识逐步增强,特别是非典以后,勤洗手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加上平时人们在吃瓜果蔬菜前用洗洁精洗的习惯,都从根本上降低了肠虫病发生的机率。所以在我们近些年的临床工作中,城市里特别是大城市的孩子得肠虫病的已经非常少,临床常见慢性腹痛的发生,80~90%是由于感染幽门杆菌所引起的,而不是肠虫病!
◆虽然城市中肠虫病的发病率已非常低,但毕竟还是存在一定的发病率,如果孩子真得了肠寄生虫病,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是肠虫病那当然得治。但前提是必须确诊。因为一般人对肠虫病的认识大多局限在症状上。咱们再以肠蛔虫病为例,肠蛔虫病轻的无明显症状,而大量蛔虫寄生可引起消化不良、厌食、善饥或偏食,甚或发生厌食症而至营养障碍,常可引起阵发性脐周腹痛、呕吐,而其代谢产物或毒素可使病儿出现毒性症状甚至惊厥。人们在生活中比较关注腹痛等症状,如果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家长往往会从蛔虫发作的可能性考虑。还有些家长仅仅单凭孩子脸上的白斑(俗称“虫斑”)、孩子夜间磨牙、眼巩结膜黑点等现象来判断,也是很片面的。像白斑,实际是儿童面部出现的一种鳞屑性浅色斑片,其病因可能是阳光暴晒、维生素缺乏或营养不良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皮炎;磨牙也不是蛔虫症的特有表现,孩子有自己的睡眠特点,孩子的精神紧张也会有夜间磨牙的表现等。所以,要想确诊孩子是否得了肠虫病,光靠症状是不准确的。
诊断儿童是否感染蛔虫,除症状外还要靠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的判断,根据粪便中查找出蛔虫卵或从口中吐出、从鼻中钻出蛔虫及大便中发现蛔虫才能确诊。
确诊后,方可考虑用药。
◆那用药是不是就涉及到前面所说的用药的毒性问题了。
●对。《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所指出的三种驱虫药可能致脑炎综合征的报道的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是药三分毒。每种药在治病的同时,或多或少都有副作用,驱虫药也不例外。其实在各种版本的药物使用手册中,对于每种药都提到了药物的副作用。通报中所指出的脑炎综合征书中都有涉及,只不过没有具体临床病例统计而已。为什么我们在给患者,特别是给孩子用药时,反复强调用药的注意事项,道理也就在于此。也就是通报中所指出的——
药品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具有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必然存在不良反应。因此,被通报了不良反应的药品并不表明是不合格的药品,也不应与“毒药”、“假药”、“劣药”、“不能使用”相提并论。《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内容属告知性质,旨在提醒药品的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及广大公众注意药品存在的安全性隐患,尽量避免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从而为保障社会公众用药的安全筑起一道有效屏障。
◆那我们应该怎样合理给孩子用药呢?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自己为孩子选药,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孩子有很多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在用药时要特别慎重。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会根据孩子的情况,在确诊后为孩子选药,其用药类型、使用剂量、使用方法等都是有讲究的。例如,婴幼儿用药,多是根据体重和年龄,经过精确计算才得到的使用剂量,并不是随便给孩子使用。家长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很容易发生问题。具体到驱虫药的使用,因为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不同,我们在这里不可能列举出所有的治疗方案,但家长必须了解以下几点原则
1、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腹痛、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时,考虑有肠寄生虫病的可能。这时家长需带孩子及时就医,经过粪便检查进行确诊。
2、每个孩子存在个体差异,用药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最好能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为孩子进行治疗。
◆罗主任,我们在对您进行采访之前,先去幼儿园做了一番调查,发现在很多幼儿园里,每年都会给孩子集体进行驱虫,这种做法合适吗?
●我想幼儿园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有病治病、没病防病。其本意是好的,但既然现在的信息通报已将三种驱虫药的不良反映指出来,我个人的意见是:审慎。孩子确诊有肠虫病,可以选用驱虫药,但如果没有,对药的使用还是应该持慎重态度。
◆有些家长向我们反映,孩子使用的是外用药,而且是涂抹于肚脐周围的,这种外用药是不是比内服药安全?
●驱虫药中,无论是外用还是内服,药物最终都会进入血液,只不过外用药是透皮吸收,内服药在消化道内被吸收,他们最终都会进入血液,究其根本是一样的。
◆谢谢罗老师。
编后:
采访结束后,罗主任非常谦虚地表示:以上仅代表自己的个人观点,谨供参考,欢迎大家对这一话题进行探讨。如果我们的家长在寄生虫防治方面还有什么问题,欢迎来信、来电。, http://www.100md.com(刘 灵)
国家第六期的《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中左旋咪唑、甲苯咪唑、阿苯达唑可引起脑炎综合征的报道,引起众多家长的广泛关注。我们编辑部的电话成了驱虫药使用问题的咨询热线,我们就此特别采访了西安儿童医院儿保科的罗兴育主任,以下是对罗主任的采访记录。
◆罗主任,最近的左旋咪唑、甲苯咪唑、阿苯达唑可引起脑炎综合征的报道,让很多家长非常关注驱虫药的使用,您能不能就这个问题给我们的家长谈一谈。
●对于打虫药的问题,我想先谈一些题外话。肠虫病大家都不陌生,你们小时候可能也都吃过“宝塔糖”。以前的肠虫病是非常普遍的。为什么?由于以前的生活水平低,那个时候的孩子基本上没有几件从商店里买回来的玩具,大多数孩子的玩具就是泥巴、水、木头等,这些东西多是从大自然中取材,尤其是泥巴。我们知道,蛔虫的感染主要是由吃进感染性虫卵而引起的。生活中,手接触虫卵污染的地面或泥土,以致虫卵附着于手上或指甲缝里,经口进入人体。不剪指甲,饭前便后不洗手,生吃未洗净的瓜果和蔬菜,把手放在口里等不卫生习惯,是导致蛔虫的主要原因。小孩玩泥巴的过程中很容易接触虫卵,加上过去人们的卫生观念与卫生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差,不洗手就吃东西是非常普遍的,所以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虫卵轻而易举的进入身体,造就了肠寄生虫的繁殖,肠虫病的高发也就不足为奇了。
说这话的目的有二:一是大家首先要了解蛔虫病的发生,与人们的生活习惯密切相关;二是了解蛔虫病发生的途径和方式。这样大家就很清楚的知道为什么过去肠虫病的发生率那么高。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孩子的玩具是应有尽有,加上城市的孩子居住环境的改善,与泥土接触的机会已经非常少了。另外,人们卫生意识逐步增强,特别是非典以后,勤洗手已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加上平时人们在吃瓜果蔬菜前用洗洁精洗的习惯,都从根本上降低了肠虫病发生的机率。所以在我们近些年的临床工作中,城市里特别是大城市的孩子得肠虫病的已经非常少,临床常见慢性腹痛的发生,80~90%是由于感染幽门杆菌所引起的,而不是肠虫病!
◆虽然城市中肠虫病的发病率已非常低,但毕竟还是存在一定的发病率,如果孩子真得了肠寄生虫病,我们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如果是肠虫病那当然得治。但前提是必须确诊。因为一般人对肠虫病的认识大多局限在症状上。咱们再以肠蛔虫病为例,肠蛔虫病轻的无明显症状,而大量蛔虫寄生可引起消化不良、厌食、善饥或偏食,甚或发生厌食症而至营养障碍,常可引起阵发性脐周腹痛、呕吐,而其代谢产物或毒素可使病儿出现毒性症状甚至惊厥。人们在生活中比较关注腹痛等症状,如果孩子出现不明原因的腹痛,家长往往会从蛔虫发作的可能性考虑。还有些家长仅仅单凭孩子脸上的白斑(俗称“虫斑”)、孩子夜间磨牙、眼巩结膜黑点等现象来判断,也是很片面的。像白斑,实际是儿童面部出现的一种鳞屑性浅色斑片,其病因可能是阳光暴晒、维生素缺乏或营养不良引起的一种非特异性皮炎;磨牙也不是蛔虫症的特有表现,孩子有自己的睡眠特点,孩子的精神紧张也会有夜间磨牙的表现等。所以,要想确诊孩子是否得了肠虫病,光靠症状是不准确的。
诊断儿童是否感染蛔虫,除症状外还要靠实验室检查和流行病学的判断,根据粪便中查找出蛔虫卵或从口中吐出、从鼻中钻出蛔虫及大便中发现蛔虫才能确诊。
确诊后,方可考虑用药。
◆那用药是不是就涉及到前面所说的用药的毒性问题了。
●对。《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所指出的三种驱虫药可能致脑炎综合征的报道的问题,我是这样考虑的:是药三分毒。每种药在治病的同时,或多或少都有副作用,驱虫药也不例外。其实在各种版本的药物使用手册中,对于每种药都提到了药物的副作用。通报中所指出的脑炎综合征书中都有涉及,只不过没有具体临床病例统计而已。为什么我们在给患者,特别是给孩子用药时,反复强调用药的注意事项,道理也就在于此。也就是通报中所指出的——
药品犹如一把双刃剑,在具有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必然存在不良反应。因此,被通报了不良反应的药品并不表明是不合格的药品,也不应与“毒药”、“假药”、“劣药”、“不能使用”相提并论。《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的内容属告知性质,旨在提醒药品的生产企业、经营企业、医疗机构及广大公众注意药品存在的安全性隐患,尽量避免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从而为保障社会公众用药的安全筑起一道有效屏障。
◆那我们应该怎样合理给孩子用药呢?
●很多家长在给孩子用药时,是根据自己的习惯或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自己为孩子选药,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可取的。因为孩子有很多不同于成人的特点,在用药时要特别慎重。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会根据孩子的情况,在确诊后为孩子选药,其用药类型、使用剂量、使用方法等都是有讲究的。例如,婴幼儿用药,多是根据体重和年龄,经过精确计算才得到的使用剂量,并不是随便给孩子使用。家长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就很容易发生问题。具体到驱虫药的使用,因为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不同,我们在这里不可能列举出所有的治疗方案,但家长必须了解以下几点原则
1、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有腹痛、贫血、营养不良等症状时,考虑有肠寄生虫病的可能。这时家长需带孩子及时就医,经过粪便检查进行确诊。
2、每个孩子存在个体差异,用药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家长最好能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为孩子进行治疗。
◆罗主任,我们在对您进行采访之前,先去幼儿园做了一番调查,发现在很多幼儿园里,每年都会给孩子集体进行驱虫,这种做法合适吗?
●我想幼儿园这么做的目的主要是有病治病、没病防病。其本意是好的,但既然现在的信息通报已将三种驱虫药的不良反映指出来,我个人的意见是:审慎。孩子确诊有肠虫病,可以选用驱虫药,但如果没有,对药的使用还是应该持慎重态度。
◆有些家长向我们反映,孩子使用的是外用药,而且是涂抹于肚脐周围的,这种外用药是不是比内服药安全?
●驱虫药中,无论是外用还是内服,药物最终都会进入血液,只不过外用药是透皮吸收,内服药在消化道内被吸收,他们最终都会进入血液,究其根本是一样的。
◆谢谢罗老师。
编后:
采访结束后,罗主任非常谦虚地表示:以上仅代表自己的个人观点,谨供参考,欢迎大家对这一话题进行探讨。如果我们的家长在寄生虫防治方面还有什么问题,欢迎来信、来电。, http://www.100md.com(刘 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