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儿童与健康》 > 2008年第9期
编号:11667600
幼儿自主学习的支持与引领
http://www.100md.com 2008年9月1日 《儿童与健康》 2008年第9期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强调“尊重幼儿兴趣、满足幼儿需要、支持幼儿的自主发展”,强调“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的重要理念,而以某个主题为核心的幼儿主题探究活动则充分地体现了新《纲要》的精神。在主题活动中,幼儿通过多种途径参与活动,由被动的接受者变成学习的主人,建立了一种积极的学习方式。但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限制,幼儿的探究兴趣很难长时间稳定在一个主题上,同时,主题探究活动的生成性很强,在活动中也会演变出许许多多不确定的因素,这就给教师的指导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如何使幼儿对自己的研究问题保持持久、浓厚的兴趣,使探究活动深入、顺利地开展也就成了我们不断探索的主题。

    一、问题诱导,让幼儿从多渠道获得信息。

    案例描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播种的季节又到了,孩子们从家里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种子,兴致勃勃地和同伴交流、讨论着。于是,我利用幼儿园的现有条件,组织了“小种子,快长大”系列活动。首先,我引导孩子们共同讨论“小种子”是怎样长大的?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孩子们有的说要放在花盆里,有的说要种到地上,有的说长到树上……由于生活经验的限制,讨论很快就冷了场,我又进一步提出了问题,“我们通过什么方式可以获得小种子是怎样长大的信息?”孩子们的讨论又热闹起来,“可以回家问问爷爷奶奶。”“可以从图书上找一找。”“可以上网查一查”……两天后,孩子们搜集到了各种资料,有图书、光盘、下载的图片,幼儿和家长共同制作的图片等等,我们一起进行了汇总,种子生长过程翻土——播种——浇水——施肥——管理——收获。
, 百拇医药
    分析与思考:在刚选择一个主题时,幼儿往往会十分盲目,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通过有效的提问帮助他们打开思路。制作饭菜的原料是从里来的?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孩子来说并不是很了解。教师和孩子一起搜集整理信息,在共同探讨中,梳理出种子的生长过程,为以后的研究(翻土、浇水、收获等)做了铺垫。幼儿从家里或图书上获得的经验,在交流共享中,又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提升,激发了幼儿探究的兴趣,实现了资源共享。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从小学习和掌握多渠道收集和采集信息的现代学习方式,这有利于幼儿自己去发现问题,全面的对问题进行感知,多角度定义问题能力的发展。同时,发展了他们表达、观察、分析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二、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引导幼儿的自主探究活动。

    案例描述:浇水

    种子种下去以后,孩子们很关注,经常到菜畦旁看一看种子的生长情况。今天,我们又来到了菜畦旁边观察,孩子在不断交流自己种子的情况:“我的种子是大豆,可以长出豆子”,“我的种子是玉米,将来可以吃煮玉米”……沈辰问“老师,种子什么时候能长出来啊?”我没有回答他的问题,而是问大家,“你们一起猜猜,它们什么时候能长出来?”“天天浇水就会长出来了”“天特别的冷,给它盖上棉被就会长出来了”……琦琦说:“老师,土都干了,我们浇水吧。”琦琦的提议得到了大家的响应。我没有提供工具,而是让孩子们自己去寻找,孩子们找来了吃饭的碗,喝水的杯子、各种瓶子、水壶,盈盈还从厨房借来了水桶,接满水后拎不动,用求助的目光看着我,我故意转过头去装作没看见,让她自己想办法。这时,姗姗满脸沮丧的走回来说:“瓶子漏了,水都漏光了。”盈盈走过去说:“咱俩一起抬吧。”姗姗高兴地同意了……浇完水后,我们一起讨论了什么样的浇水工具好,大家总结出:杯子重量轻,一个人很快就能接水、浇水,瓶子口小不洒水,碗口太大走快了就洒水,容易把衣服弄湿,这些用具盛水少;大桶和壶接的水多,但很重,需要两人合作。最后盈盈说了一句:“有眼儿的东西不能浇水。”
, http://www.100md.com
    分析与思考:利用幼儿园现有条件,幼儿自主学习的随机性很大,我们要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给他们一点困难,让他们自己去解决。在浇水的过程中,我及时抓住孩子的兴趣点,让孩子在宽松、自由的环境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探索和学习。同时,注重为孩子提供与他人交往、合作的机会,体验与人合作的乐趣。浇水工具的出现使探究活动又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一过程中,我重在让幼儿比较材料的不同,让幼儿发现事物之间的关系,获得新经验。在活动中,幼儿在亲自操作和体验中自然发现认识了浇水工具的特点,发现材料特点与浇水难易程度的关系,从而让他们自发地建构起杯子、碗、壶、桶等材料具有浇水作用的经验。而教师的任务是观察孩子用各种工具尝试浇水的过程,提供适时地帮助,引导幼儿交流分享自己的发现,有助于幼儿重新思考自己的探究过程和发现,促进概念和思维水平由低到高的不断发展。

    三、组织讨论,让幼儿学会反思。

    在《浇水》的案例中,孩子们浇完水后,活动并没有结束,我又引导孩子们讨论了“你是怎样浇水的?”“什么样的浇水工具最好用?”等问题。孩子们积极参与讨论,在观察感知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发现和同伴、老师交流,在活动中自主的建构知识,这有助于幼儿经验迁移和认知能力的发展。而教师此时只是一位积极的引导者、支持者与合作者。
, http://www.100md.com
    经常启发、引导幼儿反思自己的活动过程,给他们时间来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看上去很难,但有时就在我们说不说这句话,问不问这个问题之间。实践证明,培养孩子的反思能力不仅可以帮助他们及时总结经验,同时培养了孩子们对自己的能力、学习表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等方面的洞察力,提高了学习的努力程度、坚持性和个人标准。

    四、提供环境和材料,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

    案例:收获

    六月中旬以后,孩子们种下的小种子陆续有了收获,看自己种下的种子——豆角、黄瓜、西红柿等都已结出了果实。辛勤的劳动有了收获,孩子们很兴奋,商量着应该怎么吃。我建议大家举行一次“蔬菜制作大比拼”,考虑到孩子的发展水平,我们把这次活动定为亲子制作,孩子们把果实带回了家,和家长一起制作菜肴,第二天带到幼儿园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先把西红柿洗干净,然后切成小块,拌上白糖,就成功了。”“我们先把豆角的两头择干净,掰成小块儿,再冲洗干净,肉炒好后再放豆角”……在享受孩子们带来的菜肴的同时,孩子们介绍菜肴的制作过程的表述能力让我惊叹:从洗——切——烹制——吃,每一道工序介绍的详细明了,真是只有亲身经历的才能如此清楚。孩子们愉快地举行了一场“蔬菜宴”,和伙伴一起品尝、分享着自己的劳动成果,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分析与思考:当孩子们的探究活动有了结果时,我们就要提供相应的环境和材料,引导孩子把自己的研究发现加工整理,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与同伴、成人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这个时候,需要教师观察和关注幼儿的活动进程,并根据幼儿的活动需要,辅以环境创设、材料提供、方法暗示等,给予有效的支持,满足幼儿不断探索的兴趣和发展的需要,从而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较高层次。这样有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动力和创造潜能,有利于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和增强幼儿对问题进一步深入探索和研究的兴趣。当幼儿感到教师认可自己的成果时,他们会有一种成就感,进而产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树立更强的自信心,有利于其朝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百拇医药(吴凤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