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 2022年第10期
编号:83655
幼儿『告状』背后的原因与解决策略
http://www.100md.com 2022年11月3日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22年第10期
毛毛,同伴,幼儿园,合理区分幼儿“告状”的类型,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分析,幼儿自身,家庭因素,教师因素,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方法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市南路小学附设幼儿园 牛爱华

    山东省淄博市周村区城北路街道中心幼儿园 李海燕

    幼儿告状通常是指幼儿认为自身权益受到了同伴侵害或同伴的行为违反了教师制定的集体规则,从而向教师发出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在3~6岁幼儿群体中属于常见现象。在幼儿园,幼儿告状的现象十分突出,一个班内几乎百分之八十的幼儿都有过告状行为。幼儿告状行为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活动,然而过于频繁而琐碎的告状会令教师应接不暇,不利于其开展管理工作。幼儿告状不同于成年人告状,作为教师,不能简单地训斥了事,而应当结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征,在充分了解幼儿告状的类型与动机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区别性地对待与解决。

    合理区分幼儿“告状”的类型

    幼儿告状行为频繁是他们年龄特征的一种外在表现——幼儿对事物的认知缺乏完整性,思考方式较为直接简单,他们不会隐藏自己的情绪和想法,当有疑问或矛盾出现时,往往不能自行解决,因此会寻求第三方也就是教师的帮助。然而,如果教师因为幼儿思考方式的直接性而无差别地对待所有幼儿的告状行为,显然是不合适的。作为教师,不能因为他们是幼儿就不重视他们告状的声音。为了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教师要充分探究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正确理解他们的目的与诉求。幼儿告状行为一般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1.“求助型”告状

    “求助型”告状是幼儿告状行为中高频出现的一种类型,在幼儿园日常管理中出现的大多数告状行为都属于“求助型”告状。这类告状行为一般发生在幼儿受到同伴打扰或伤害时,他们无法自行解决与同伴之间的矛盾,而转向教师寻求保护与庇佑。例如,在绘画活动中,雯雯正在专心致志地画画,而同桌壮壮却无缘无故地伸手抢夺她手中的画笔,雯雯无法自行解决这个问题,因此向权威的教师告状:“老师,壮壮抢我东西!”这种行为就是典型的“求助型”告状,幼儿告状的目的是希望教师帮助自己处理遇到的麻烦或问题。

    2.“试探型”告状

    “试探型”告状在幼儿告状行为中也较为频繁地发生。当幼儿看到身边的同伴不遵守纪律时会向教师告状,然而告状的目的并不是出于“正义”,而是在试探教师的态度——如果教师没有及时干预或制止被“举报”的同伴,那么告状的幼儿就会做出和这位同伴相似甚至相同的行为。例如,在手工活动中,教师要求大家保持安静,而鹏鹏却发现明明正在和周围的同伴小声讲话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1025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