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民俗资源激发大班幼儿家乡归属感
花馍,农民画,民俗文化,1由表层理解向深度思考转变,案例:我所了解的民俗文化,2由单一活动向系列活动转变,案例:我做小小秦腔人,3由一人环境向对话环境转变,案例:剪纸中的故事会,4由单向输出向多样参与转变,案例:大家眼中的花
西安交通大学幼儿园 李 剑幼儿时期的情感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由家庭过渡到幼儿园这一“小社会”,这一时期的幼儿开始对家乡的万事万物产生兴趣。幼儿园作为我国基础教育的起点,不仅要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与学习品质,而且肩负着向幼儿进行文化传播的重要使命——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园的重要教育职责就是“立根当地文化,培育儿童的文化之根,明确其文化归属。”归属感作为个体或群体对某一事物所产生的相关情感,影响着个体的行为表现,是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具备的情感需求,幼儿亦是如此。家乡归属感包含了人们对自己生活的地域、群体及文化的认同与接纳。围绕陕西丰富的民俗资源,我们将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自然地感受家乡丰富多样的文化生活,以期增强幼儿的人文素养,萌发其继承和发扬民俗文化的美好愿望。
1 由表层理解向深度思考转变
幼儿园作为基础教育的起始阶段,应将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这一使命贯穿始终。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和掌握中国传统文化与民俗资源,才能有效地利用不同民俗资源的特点,在活动组织中借助课程的创设与实施跟进幼儿的发展需求,进而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幼儿对民俗文化的热爱,萌发幼儿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美好愿望。
案例:我所了解的民俗文化
在开展陕西民俗文化系列活动之初,为了解教师对相关民俗文化的知识储备,我们特意组织全园教师参与民俗文化分享沙龙活动,请每位教师讲述自己所了解的陕西民俗。在这次分享活动中,我们发现教师能说出“秦腔”“剪纸”“皮影”“秧歌”等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但当追问民俗活动背后的内涵与意义时,教师的理解仅限于“秦腔就是穿上戏剧表演的服装,脸上画着彩妆,但唱什么听不懂。”“过年的时候会贴剪纸,很好看。”“皮影是用驴皮做的,几个人在幕布后面操纵表演”等。
可见,教师对于陕西民俗文化的理解仅限于表面,加之自身对于民俗活动的体验不多,对不同民俗活动所传递的技能、技艺不了解,更谈不上知道民俗文化背后所传递的教育价值了。
作为幼儿教师,想要组织丰富有趣的民俗活动,首先要提高自身对民俗文化的认知——对所生活地区的民俗文化进行深入思考与充分体验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9954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