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所儿童医院的创建人之一(1)
苏祖斐,1898年10月23日生于上海。曾祖父从福建汀州迁沪,三代经商。外祖父是福建同安人,亦经商。她出生之年正值戊戌变法。她父母接受新思想,向往改革,热心教育。她父亲敬仰俄国女革命家索菲亚(1853~1881);索菲亚一译“苏斐亚”,她在排行中值“祖”字辈,她父亲就给她取名祖斐。后来她的大学同学常将她的名字误写为“苏祖裴”,但写着“苏祖裴收”的邮件邮局都能准确投递,寄给“苏祖裴”的汇款她也能顺利领取。她在家中排行第三,但双生兄姐不到周岁即先后夭折。她以下有弟弟6人。她父亲也是商人,为人急公好义,热心教育,毁家兴学,与叔父开办民立上海中学,又资助姑母开办民立女子中学。母亲的求知欲强,30岁后尚入女塾求学,曾开办民立幼童学校。
1915年,苏祖斐毕业于民立女子中学。在民立女子中学时,从词曲大家吴梅(瞿安)学习语文,一度爱好文学。毕业后因觉英文水平太差,又入清心女子高等中学学习,中途因母病父逝等辍学2次。1924年毕业并考取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但因江浙之战交通阻断,遂转入沪江大学。沪江大学学风严肃而和睦。她在中学未学过化学,数学学得也少,入大学后努力补习才跟上课程。生物学则成绩优秀。她母亲患内痔经常出血,一次因失血过多而出现心率加快,庸医误诊为心脏病,投以洋地黄溶液,母亲用药中毒几死;做内痔手术后又发生高热。1919年流行性感冒肆虐全球,她一家四人(包括她自己)染病,父亲愈后复发,因肺炎不治病逝。这些都促使她下决心学医。在沪江大学学习时即决心投考北京协和医学院,并按协和医学院入学考试的要求作好准备,如协和医学院要求学生学过两门外语,她就又学习法语。
, http://www.100md.com
1927年她虚报年龄为24岁(规定的最高报名年龄限制),在上海考场参加协和医学院的入学考试,被录取。1928年获沪江大学理学士学位。第二学年学习细菌学时,写成一篇论文:《白喉毒素,抗毒素与类毒素的比较》,教授认为该文有临床应用价值,即推荐给《中华医学杂志》。1930年该文发表,这是她发表的第一篇医学论文。儿科学由祝慎之主讲,她听讲后对课程极感兴趣,决心从事儿科专业。1934年她从协和医学院毕业,留协和医院担任住院医师2年。她注意到当时人民生活水平很低,营养不足,身体抵抗力很差,患儿病死率高,所以,后来特别重视儿童营养,在以后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一直把儿童营养作为重点。又注意到如果婴幼儿得不到足够的照顾,终日平卧在床便容易出现肺炎,经常给患儿改变体位后肺炎发生率和病死率大为减少,因此,又十分重视护理工作。
她在传染科工作时,曾遇到一位54岁的女性白喉患者在开业医处未得及时诊治,终因喉头堵塞,未及气管切开,窒息而死,深感预防和早期诊治的必要性,便写了一篇短文《白喉可以预防吗?》,投到《世界日报》的一个副刊——“丙寅医刊”,被刊用;这件事使她深切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
, 百拇医药
1934年应聘到湖南长沙湘雅医学院工作。1937年后一直在上海任职。1950年中华医学会总会迁京,她被选为上海分会会长,并主持成立多个分科学会的上海分会。总会在沪留下大批图书,在苏祖斐努力之下,这些图书归属上海分会图书馆,图书馆公开对全市、全国医务工作者开放。现在上海分会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在全国医学图书馆中仅次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当时上海各医疗机构对传染性肝炎的检验方法不统一,上海分会组织专家讨论编写《肝炎防治手册》,由姚光弼执笔,苏祖斐作序。1954~1985年她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1985年后任名誉顾问。
1952年曾参加第三批志愿医疗手术队赴长春,帮助提高长春军医大儿科的质量,负责儿童营养学教学。
文化大革命中,苏祖斐被封为反动学术权威,经常受到批斗,每月只领到生活费40元,她家长期雇有一位帮助做家务的保姆,月工资25元,造反派命令保姆的工资分文不可少付,于是她自己只剩下15元度日。她家被抄两次,一些珍贵的纪念品被掠走;她家的私房被没收,先人坟墓被毁。直至“四人帮”粉碎后,才恢复原薪金。1982年任上海市儿童医院名誉院长。
, http://www.100md.com
她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在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红十字会、上海生物化学学会、中国营养学会、中国优生保护法专家咨询组、上海儿童世界基金会、上海地区托儿所协会、上海医学卫生海外联谊会、上海市静安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全国儿童食品学会营养临床学组、上海市人口福利基金会、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上海市少年儿童营养基金会、沪江大学校友会、中国妇联、上海妇联等机构任职。1998年8月2日因肺炎在沪去世。
苏祖斐终生未婚,以三弟之子肇伉为己子。肇伉夫妇也是儿科医师,而且均是科主任和教授。
创办湘雅医院儿科
1934年湖南湘雅医学院聘她到长沙湘雅医院担任儿科主任。下决心接受新职之前她征求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教授D·格兰特〔前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席J·P·格兰特(JamesP.Grant)的父亲〕的意见,格兰特主张她接受聘请,她便启程赴湘。当时湘雅医院的儿科处于草创阶段,有一个30张病床儿科病区,但因无人负责,病区内不但没收治患儿,反而住满了成年患者。苏祖斐到任之后,正式建儿科专业和名副其实的儿科病区。她不仅要负责门诊、病房的临床工作,还要教医学生和培养护士。经她培养的梁觉如、杨显素医师后来都成为儿科学骨干。经她整顿之后湘雅医院的儿科工作走向正轨,赢得家长的信任,医院附近教会学校的华籍、美籍员工子女有病,都来医院就诊。儿科的医疗质量逐渐提高,三年内住院患儿仅死亡三人。
, 百拇医药
1936年冬,流行性脑膜炎在长沙流行,患者中儿童占了多数。那时还没有抗生素,治疗主要依靠抗血清。医院为此开设儿科第二病区,苏祖斐主持两个病区的工作,带领几位医师日夜辛劳,数月后疫情才被扑灭。她将治疗过程写成总结报告,发表于1936年的一期Chinese Me出cakJournak(《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她又创办儿童保健会,先后入会儿童计100多人,每人每年交纳一元会费,便可以就诊12次,每次都测量身高、体重;医院并对入会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和卫生知识宣传。她将这些生长发育测量数据统计整理,写成论文《湖南儿童生长发育》,发表于1940年的一期Chinese Medicak Journak上。该文的数据后来为美国儿科专家A.Akbanese引用于Protein and Amino Acid Nutrition(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一书中。她在湘雅医院时工作极为繁忙,除门诊、病房工作外,还要给医学院和护校的学生上课,星期天又进行湖南橘柚维生素C的研究。
参与创办中国第一所儿童医院
, 百拇医药
1937年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同意苏祖斐前去进修,她向湘雅医院请了假,准备经上海赴美国。8月12日她回到上海。第二天日军进攻上海,这就是“八一三事变”。上海的难民收容所收容了大批难民,她决心留在上海为难童服务。1937年12月,儿科专家富文寿创办设有病床100张的难童医院,自任院长,请苏祖斐任医务主任。当时难童体质极差,易罹患各种疾病,难民收容所每天都要往医院送5~6名患儿,这些患儿病情多很严重,医院开办第一个月内住院难童即死亡60人。她到任后拟定各种规章制度,尽力使医院工作正规化。她发现难童中营养不良性疾病很多,这事实更使她深切认识到营养对健康的重要性。1940年7月,富文寿将难童医院改组为上海儿童医院,他仍担任院长,苏祖斐仍任医务主任。上海儿童医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儿童医院,招收了许多同德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协和医学院毕业生,建立起较坚强的技术队伍,医疗质量可与当时的教会医院媲美,医院声誉日隆。医院改组后迁香山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称香山路儿童医院。
[ 下 页 ], http://www.100md.com(郑伯承)
1915年,苏祖斐毕业于民立女子中学。在民立女子中学时,从词曲大家吴梅(瞿安)学习语文,一度爱好文学。毕业后因觉英文水平太差,又入清心女子高等中学学习,中途因母病父逝等辍学2次。1924年毕业并考取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但因江浙之战交通阻断,遂转入沪江大学。沪江大学学风严肃而和睦。她在中学未学过化学,数学学得也少,入大学后努力补习才跟上课程。生物学则成绩优秀。她母亲患内痔经常出血,一次因失血过多而出现心率加快,庸医误诊为心脏病,投以洋地黄溶液,母亲用药中毒几死;做内痔手术后又发生高热。1919年流行性感冒肆虐全球,她一家四人(包括她自己)染病,父亲愈后复发,因肺炎不治病逝。这些都促使她下决心学医。在沪江大学学习时即决心投考北京协和医学院,并按协和医学院入学考试的要求作好准备,如协和医学院要求学生学过两门外语,她就又学习法语。
, http://www.100md.com
1927年她虚报年龄为24岁(规定的最高报名年龄限制),在上海考场参加协和医学院的入学考试,被录取。1928年获沪江大学理学士学位。第二学年学习细菌学时,写成一篇论文:《白喉毒素,抗毒素与类毒素的比较》,教授认为该文有临床应用价值,即推荐给《中华医学杂志》。1930年该文发表,这是她发表的第一篇医学论文。儿科学由祝慎之主讲,她听讲后对课程极感兴趣,决心从事儿科专业。1934年她从协和医学院毕业,留协和医院担任住院医师2年。她注意到当时人民生活水平很低,营养不足,身体抵抗力很差,患儿病死率高,所以,后来特别重视儿童营养,在以后的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中一直把儿童营养作为重点。又注意到如果婴幼儿得不到足够的照顾,终日平卧在床便容易出现肺炎,经常给患儿改变体位后肺炎发生率和病死率大为减少,因此,又十分重视护理工作。
她在传染科工作时,曾遇到一位54岁的女性白喉患者在开业医处未得及时诊治,终因喉头堵塞,未及气管切开,窒息而死,深感预防和早期诊治的必要性,便写了一篇短文《白喉可以预防吗?》,投到《世界日报》的一个副刊——“丙寅医刊”,被刊用;这件事使她深切认识到预防的重要性。
, 百拇医药
1934年应聘到湖南长沙湘雅医学院工作。1937年后一直在上海任职。1950年中华医学会总会迁京,她被选为上海分会会长,并主持成立多个分科学会的上海分会。总会在沪留下大批图书,在苏祖斐努力之下,这些图书归属上海分会图书馆,图书馆公开对全市、全国医务工作者开放。现在上海分会图书馆的藏书数量在全国医学图书馆中仅次于中国医学科学院图书馆。当时上海各医疗机构对传染性肝炎的检验方法不统一,上海分会组织专家讨论编写《肝炎防治手册》,由姚光弼执笔,苏祖斐作序。1954~1985年她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1985年后任名誉顾问。
1952年曾参加第三批志愿医疗手术队赴长春,帮助提高长春军医大儿科的质量,负责儿童营养学教学。
文化大革命中,苏祖斐被封为反动学术权威,经常受到批斗,每月只领到生活费40元,她家长期雇有一位帮助做家务的保姆,月工资25元,造反派命令保姆的工资分文不可少付,于是她自己只剩下15元度日。她家被抄两次,一些珍贵的纪念品被掠走;她家的私房被没收,先人坟墓被毁。直至“四人帮”粉碎后,才恢复原薪金。1982年任上海市儿童医院名誉院长。
, http://www.100md.com
她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在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儿科学会、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卫生工作者协会、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上海市红十字会、上海生物化学学会、中国营养学会、中国优生保护法专家咨询组、上海儿童世界基金会、上海地区托儿所协会、上海医学卫生海外联谊会、上海市静安区残疾人福利基金会、全国儿童食品学会营养临床学组、上海市人口福利基金会、上海宋庆龄基金会、上海市少年儿童营养基金会、沪江大学校友会、中国妇联、上海妇联等机构任职。1998年8月2日因肺炎在沪去世。
苏祖斐终生未婚,以三弟之子肇伉为己子。肇伉夫妇也是儿科医师,而且均是科主任和教授。
创办湘雅医院儿科
1934年湖南湘雅医学院聘她到长沙湘雅医院担任儿科主任。下决心接受新职之前她征求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教授D·格兰特〔前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执行主席J·P·格兰特(JamesP.Grant)的父亲〕的意见,格兰特主张她接受聘请,她便启程赴湘。当时湘雅医院的儿科处于草创阶段,有一个30张病床儿科病区,但因无人负责,病区内不但没收治患儿,反而住满了成年患者。苏祖斐到任之后,正式建儿科专业和名副其实的儿科病区。她不仅要负责门诊、病房的临床工作,还要教医学生和培养护士。经她培养的梁觉如、杨显素医师后来都成为儿科学骨干。经她整顿之后湘雅医院的儿科工作走向正轨,赢得家长的信任,医院附近教会学校的华籍、美籍员工子女有病,都来医院就诊。儿科的医疗质量逐渐提高,三年内住院患儿仅死亡三人。
, 百拇医药
1936年冬,流行性脑膜炎在长沙流行,患者中儿童占了多数。那时还没有抗生素,治疗主要依靠抗血清。医院为此开设儿科第二病区,苏祖斐主持两个病区的工作,带领几位医师日夜辛劳,数月后疫情才被扑灭。她将治疗过程写成总结报告,发表于1936年的一期Chinese Me出cakJournak(《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她又创办儿童保健会,先后入会儿童计100多人,每人每年交纳一元会费,便可以就诊12次,每次都测量身高、体重;医院并对入会儿童进行预防接种和卫生知识宣传。她将这些生长发育测量数据统计整理,写成论文《湖南儿童生长发育》,发表于1940年的一期Chinese Medicak Journak上。该文的数据后来为美国儿科专家A.Akbanese引用于Protein and Amino Acid Nutrition(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一书中。她在湘雅医院时工作极为繁忙,除门诊、病房工作外,还要给医学院和护校的学生上课,星期天又进行湖南橘柚维生素C的研究。
参与创办中国第一所儿童医院
, 百拇医药
1937年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同意苏祖斐前去进修,她向湘雅医院请了假,准备经上海赴美国。8月12日她回到上海。第二天日军进攻上海,这就是“八一三事变”。上海的难民收容所收容了大批难民,她决心留在上海为难童服务。1937年12月,儿科专家富文寿创办设有病床100张的难童医院,自任院长,请苏祖斐任医务主任。当时难童体质极差,易罹患各种疾病,难民收容所每天都要往医院送5~6名患儿,这些患儿病情多很严重,医院开办第一个月内住院难童即死亡60人。她到任后拟定各种规章制度,尽力使医院工作正规化。她发现难童中营养不良性疾病很多,这事实更使她深切认识到营养对健康的重要性。1940年7月,富文寿将难童医院改组为上海儿童医院,他仍担任院长,苏祖斐仍任医务主任。上海儿童医院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所儿童医院,招收了许多同德医学院、上海医学院、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协和医学院毕业生,建立起较坚强的技术队伍,医疗质量可与当时的教会医院媲美,医院声誉日隆。医院改组后迁香山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度称香山路儿童医院。
[ 下 页 ], http://www.100md.com(郑伯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