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 > 2006年第4期
编号:11088222
医学大家陈赛娟(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4月1日 《健康大视野》 2006年第4期
     陈赛娟其言

    ★一无所有也要回到中国,原因很简单,科学无国界,科学家都有祖国。

    ★科研无止境。

    ★我首先是科学家,然后才是女性。

    [人物名片]

    陈赛娟

    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血液学研究所研究员、执行所长,医学基因组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她多年来潜心研究血液病领域中急需解决的难题,先后在国内外刊物及国际高水平学术研讨会上发表论文300余篇。

    陈赛娟1975年毕业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1981年获医学硕士学位,1989年获法国巴黎第七大学科学博士学位。她主要从事肿瘤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遗传学研究,在大量白血病核型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了一组新的染色体易位的白血病,在多种白血病发生、发展的细胞和分子机制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她在国际上首先克隆了伴Phl染色体急性白血病在BCR基因第一内含子的新的断裂点丛集区域,命名为m-BCR;还在国际上首先发现了APL变异型染色体易位t (11;17),克隆11号染色体受累的PLZF基因,这是我国第一个自行克隆并完成全基因DNA测序的疾病相关基因。
, http://www.100md.com
    陈赛娟注重基础研究与临床医院的结合,组织并参与执导了白血病细胞分化和凋亡诱导的分子机制及治疗学研究;在肿瘤研究中建成和发展了一整套白血病分子生物学诊断标志体系;建立了移植性和转基因白血病动物模型,并为细胞和整体动物水平研究白血病发生的分子机制及白血病诱导分化的机制提供了良好的模型。

    大家●印象

    陈赛娟头顶上闪烁着许多光环:中国工程院院士,曾获得包括自然科学二等奖在内的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9项,并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和全国十佳女职工等国家级荣誉称号。诺贝尔生物或医学奖得主克里斯帝昂.德杜夫教授曾经这样评价陈赛娟院士:“通过陈赛娟的研究工作,使我们有机会了解中国女性的科学见地和敬业精神,她的研究对于世界科学的进步至关重要。”

    还有人这样评价说:“陈赛娟,一个用尊严、情感、纯净,唤出人性力量和女性之美的优秀女子;一个在我国肿瘤细胞遗传学、分子遗传学及白血病和治疗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女科学家。”
, 百拇医药
    其实,在道道炫目的光环背后,典型的江南女子陈赛娟与其他女性并没有多大区别一一有着普通女性的温柔、善良。正如她身边人所说:她常常为病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而流泪。她会化淡淡的妆,也会趁着午休出去吹一个头发,她甚至兴致勃勃地说:“我大概是上海第一批带隐形眼镜的。”

    认识陈赛娟的人都回这样说:“她有一双发亮的眼睛,闪烁着智慧和坚定的光芒。”或许,正是这些小小的光芒,引燃了她今日的辉煌。

    人生画卷

    从纺织女工到女院士

    1951年,陈赛娟出生在上海卢湾区太仓路一个石窟门弄堂里。她排行老二,兄弟姐妹5人,一家7口人住在30平方米左右的小宅院里。陈赛娟和她的兄弟姐妹伴随着楼上人家上上下下的脚步声长大、懂事。而从小陈赛娟就懂得:“贫不足羞,可羞的是贫而无志。”

, http://www.100md.com     1968年,17岁的陈赛娟初中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第五丝织厂,在嘈杂的机器声中、在三班倒的辛苦工作中,懵懵懂懂地度过自己的青春。只是心底,陈赛娟依然有梦。每每上班路过上海第二医学院(现在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外高高的围墙时,她就忍不住想:什么时候要是我能进去学习就好了。

    而那一天,就在陈赛娟的期盼与努力中到来了。在嘈杂的纺织机器旁,上海第五丝织厂党委书记在她耳边大声说:“厂里有一个上大学的名额,大家一致认为应该推荐你去!”(如今,当年的上海第五丝织厂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两幢高楼;而原先的同事下岗的下岗、退休的退休,他们碰到后来当上中国工程院院士的陈赛娟总是说,你是我们大家的骄傲!对此,陈赛娟一直心怀感激。)

    在获知自己能成为一名医科大学的学生之后,陈赛娟兴奋地好几天没有睡好。因为自己只有初中学历,要尽快地掌握医学知识,除了勤奋还是勤奋。果然,最后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成为上海瑞金医院的一名医生。

, 百拇医药     在病房里,映入陈赛娟眼帘的是血液病患者痛苦的病容、病人家属望着医生祈求的目光。也就是从那一刻起,她掂量出自己身上的担子有多重,她也深知,要想更好地为病人服务,深造是必行之路。

    “她不是居里夫人,但她非常有韧性”

    上海血液研究所的科研成就目前已经居于该领域的世界第一高度。

    在荣誉面前,陈赛娟说自己最不能忘却的是在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深造的4年。这无论是对于她的心志、毅力还是体力来说,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

    1986年,到法国没多久的陈赛娟就以令法国导师惊讶的速度首先通过了语言关,畅通的交流渠道为陈赛娟的学习和科研打开了第一道关口,但是在通向成功的路上还有许多枷锁等着她一一去打开。

    她把自己锁在图书馆、资料室、实验室,满脑子想的都是研究。巴黎的浪漫、凯旋门的传奇、埃菲尔铁塔的雄伟,对于陈赛娟来说同样具有吸引力,但她硬是将种种愿望压制,埋头于各种书本、各项实验、各种试剂之中,一次次经历着努力、失败,再努力、再失败的痛苦。
, http://www.100md.com
    终于,成功眷顾了这位对事业执着追求的女性,她在白血病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实现了重大突破:在国际上首次克隆了白血病BCR基因的一个长达94kb的区域,又在国际上首次提出了白血病Phl染色体形成的分子模型。她的名字开始被大家熟知,她的研究成果使同行咂舌。

    她的法国导师说:“我不能直接称她是居里夫人,但她是一个非常有韧性的女性。”

    虽然当时法国以优越的条件挽留陈赛娟,但是,陈赛娟说“一无所有也要回到中国,原因很简单,科学无国界,科学家却有祖国。”在陈赛娟博士论文的首页上写的第一句话就是——谨以此献给我的祖国。

    从“一张白纸”到“第一人”

    1989年7月,陈赛娟回到祖国与导师王振义教授一起创出中国自己的白血病治疗模式,尽管当时的实验室还只是一张可以画就最新最美图画的白纸。
, http://www.100md.com
    “科研无止境。”这是陈赛娟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因为她几乎把自己的精力、体力、时间都献给了科研工作。尽管很累也很苦,但是处于一个医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将自身最大的喜悦寄予病人的康复和重树生活信心上,这些甚至成为她为之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和力量源泉。

    她利用在法国进修学习时掌握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先进技术,从自己洗试管、烧制蒸馏水开始,在瑞金医院创建了国际化的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开始了白血病诱导分化治疗的分子机制研究。陈赛娟形象地说:“一般治疗白血病用的化疗方法,将正常细胞也杀死掉,毒副作用大。我们用的是白血病诱导分化疗法,就好比是改造教育‘坏人’,使它成为‘好人’。”

    陈赛娟说:“这项研究是对于王振义教授研究基础的深入,即在应用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基础上,进一步阐明其作用机理,使这一治疗方法有了坚实的分子生物学理论依据。”

    在几十年的医学研究领域中,陈赛娟不知遇到多少常人无法想象的困难,可是每次面对着年轻、鲜活的白血病患者那一双双闪烁着对生命无限热望的眼睛,她那颗温柔的心就紧缩了,倔强、好强的陈赛娟暗暗发誓:要把这一个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生命从死神手里抢回来。

    终于,陈赛娟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1990年,一位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患者在接受常规治疗后未见好转,引起了陈赛娟的注意,在显微镜下反复观察,她发现该患者与其他患者不同,具有一种变异型的染色体,累及11号染色体。细心而执着的陈赛娟没有放过它,紧紧地盯了一年多,终于研究清楚了,它原来是17号染色体的维甲酸受体α基因与位于11号染色体上的一个新的人类基因发生融合,她继而克隆了这一新基因,并将该基因命名为白血病锌指基因(PLZF),从而实现了我国生物医学领域中人类疾病新基因克隆“零”的突破。该发现在国际学术界发表后引起轰动,此后,美国、法国等国的同行遇到同种病例都要专程送来中国,请陈赛娟过目后才放心。

    [ 下 页 ], http://www.100md.com(朱 茜 倪立冬)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