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学新的生长点:宏观与微观的结合
1895年,伦琴(Wilhelm Conrad Rontgen)发现X线不久,医学疾病诊断领域便出现了一门新学科——放射诊断学(diagnostic radiology)。50年代到60年代开始应用超声与核素扫描进行人体检查,出现了超声成像和r闪烁成像。70年代和80年代又相继出现了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发射体层成像和磁共振成像等新的成像技术,形成了包括X线诊断的影像诊断学。在影像诊断学1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成像设备的改进和发明,临床对疾病诊断要求的不断提高,都赋予了影像诊断学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新的内涵。虽然各种技术的成像原理与方法不同,诊断价值与限度也各异,但都是使人体内部结构和器官形成影像,从而了解人体解剖与生理功能状态及病理变化,以达到诊断的目的。1、胸部影像学的发展
影像诊断在胸部疾病的诊断中占有重要位置,其中胸片应用的历史最悠久。它有较高的空间分辨率,对很多疾病可提供有价值的诊断信息。加之方法简单,成本低,迄今仍是应用其它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前提。但胸片存在两大限度:一是它的密度分辨率低,很难分辨肺内微细结构和异常表现;二是胸片有正常和异常肺结构前后重叠而成,难以确定胸片上表现是正常抑或是异常,难以肯定异常发生在肺的哪种解剖结构上。由此难免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胸片诊断究竟是猜测还是科学。人们已经认识到胸片诊断疾病的必然局限性。
自从CT被用于临床诊断,由于它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和消除重叠的断层作用,人们已接受它作为评价肺部病变的特殊手段。早期胸部CT扫描时间长,层厚厚,虽能获得较胸片多的信息,但仍不足以提供详尽的解剖细节。在评价肺结节样病变和间质性病变中存在很大限度。一种由于1985年首先提出,并由完善的技术孕育而生,使胸部影像学诊断有了突破性进展。它应用薄层扫描(1~1.5cm)、高空间频率算法重建图像,使人们能在肺小叶的水平上认识肺的解剖结构。此项技术称为高分辨CT(HRCT)。诸多研究表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47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