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 > 2006年第6期
编号:11041157
医学大家王正敏(1)
http://www.100md.com 2006年6月1日 《健康大视野》 2006年第6期
     王正敏小档案

    中科院新当选院士。现任卫生部听觉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上海市听觉医学科学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听觉医学领先学科负责人,上海市临床医学听觉医学中心主任,复旦大学国家重点学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211”工程重点学科主任,卫生部国家继续教育专家组成员,第二届国际听觉、视觉生物物理大会主席,兼任中华医学会理事,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名誉总编以及许多知名杂志的主编或编委。

    他多次荻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劳模)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市国医师奖、上海市劳模、上海市科技精英、上海市医学荣誉奖、上海市育才奖等奖项。

    他长期从事听觉医学利耳神经颅底显微外科的研究。创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听觉医学临床中心,是我国此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国际颅底外科学会创始人之一。在保护和重建神经功能的耳外科,侧、前颅底神经血管区显微外科,头颈肿瘤和再造外科,自主创新的人工耳蜗和内耳细胞损伤修复机制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使聋残人复聪率和耳神经颅底疾病治愈率得到明显提高,使我国在该领域位居国际先进行列并培养了一批优秀医学临床和科技人才,成为我国在该领域的主要开拓者和国际颅底外科学会创始人之一。
, 百拇医药
    王正敏荣获的科技奖项太多了。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省部级奖17项……每一张荣誉证书,都蕴含着他攻克难题的艰辛;每一个金色奖章,都镌铸了他寻求答案的刻苦。

    50年医学生涯,硕果累累。每一项成果里都凝聚了他的智慧心血。

    坚实足迹

    他首次提出“内耳微显微外科”的新概念,创造性地将“显微外科”与“内耳微内镜”技术相结合,使内耳疾病的诊治由过去听力试验等间接方法的“推测诊断模式”转为在可视下做直接方法观察的“确定诊断模式”,揭开了以前不为我们所认识的多种内耳病变,为耳科学的发展开启了一扇充满新希望的大门。

    多年来,他开展了一系列手术,如人工镫,骨植入术(小窗技术)、中耳炎鼓室成形术、达靶支配的面神经外科、梅尼埃病的耳神经外科疗法、颅底神经血管区域肿瘤的显微外科切除、畸形耳蜗的人工耳蜗植人术等,特别是他在国内首创的“高杆”装置能消除红外发射盲区,使侧颅底手术导航“畅通无阻”,令过去手术禁区——侧颅底区域肿瘤的切除达到精确、微创和高效。运用这项技术,他为一位病变已突入颅中窝侵犯岩骨内动脉和脑神经且手术风险大、致残性强的颞骨巨细胞瘤患者手术时,不仅切除了肿瘤并完好地保留了面、听神经,还没有留下任何并发症和后遗症。他发明的镫骨手术精确技术,使高精密、大难度的显微手术在国内外同类手术后眩晕发生率由10%~15%下降到几乎为0,病人术后当天即能自理生活。
, 百拇医药
    他以耳神经保护和市建为重心,近10年问进行以上手术2400例,手术死亡率为0,意外的神经开发症小于0.1%,成功率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在他已年逾花甲之时,毅然进入一个陌生的科学领域——言语信息科学学习与研究。苦战八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进行了无数次试验终于研制成功中国第一部数字化可编程人工耳蜗,设计融合了国外同产品优点,还能分辨汉语四声。这部数字化可编程人工耳蜗是继澳大利亚、奥地利和美国之后的由我国自主创新和白丰知识产权的高科技产品,它的诞生标志着信息技术、生物科学与医学临床的成功结合。目前国产电子耳蜗已获得国家食品和药品注册产品检验合格证,进入扩大临床验证阶段,2006年将完成产业化。一位11岁重度聋哑儿童,植入国产人工电子耳蜗,仅通过一个月的现代听觉——口语康复训练,就已能进行语句交流。进口人工电子耳蜗10万~20余万元一台,昂贵的费用令多数聋人家庭望而却步,国产电子耳蜗价格面向社会大众,中国大多数家庭能够承受,这将给中国数百万重聋患者带来福音,王正敏教授十年前的梦想今天已成为现实。
, http://www.100md.com
    王正敏在对内耳细胞创伤修复机理的研究中发现,药物致创的内耳中有一种具有修复功能的小神经胶质细胞,于是引发了他在内耳探索寻找干细胞的设想,根据这一设想,他的论文在国际重要刊物《Neuro Report》上发表。他的学生在他推荐下赴哈佛大学继续研究,成功实现了他的设想:世界顶级权威科学杂志《Nature Medicine》刊载令全球医学界震惊的论《成年小鼠内耳多潜能干细胞》,并在封面做了重点介绍。国外专家评价这一成果标志着我国对耳聋治疗研究找到了突破性进展的方向。他的另一个博士生的“成年干细胞植入内耳获得存活和神经分化”这一研究课题,在国际上也具有极高的评价。

    他在瑞士学习时的导师国际耳/颅底显微外科权威Fisch应邀来华讲学时,亲眼目睹了王正敏教授取得的成就后,用一句话作了高度的概括和评价:王正敏在中国的耳和颅底显微外科领域开创了新纪元!

    人生能有几个十年?王正敏教授在他60~70岁的十年间写下了无数个首创,这些首创并非是他在这十年中的灵感突现,而是他耐住了数十年的寂寞、经历了数十年的刻苦、进行了数十年的钻研、坚守了数十年的信念,才有今日的厚积薄发和进发出的耀眼光芒。
, 百拇医药
    患者至上认识照看生病的孩子

    在中国,每一天有150个聋儿诞生,这意味着平均每一小时有6.25个不幸儿出生。每当王正敏教授面对这些聋儿求治的请求时,便会有深深的愧意和内疚,心里受到长久压抑。尽管神经性聋是目前世界上难以攻克的顽症,他还是感到作为一名医生没有尽到责任。因为这份责任,他每天拂晓前三四点钟起床读书学习、查阅外文资料。他说,年纪大了,白天要看门诊做手术,一到晚上,想早点睡觉,所以只有清晨的这段时间最宝贵、最可利用。他的小外孙见状说:“世界上最用功的是爷爷!”

    王正敏的病人特别多,他们慕名来自全国各地,特别是那些聋儿家长们求诊心切。为了所有病人能满意而归,他从早上8点开始接诊一直忙到当天挂号的病人全部就诊完毕后,才吃午饭,而这顿午饭往往已快到晚餐的时间了。

    一次他在下楼梯时扭伤了脚,脚背当即肿得老高,行走困难,同事们催他快去拍片查看是否骨折,叫他一定要为住院病人做完了手术才去治伤,这就意味着他要在手术台边坚持站立四五个小时。他说:“我今天下把这些病人的手术做完,他们就要多住一天病房,多花钱。”

    他在为一名曾做过4次手术,而且手术侧耳为惟一存有部分骨导听力的传导性聋病人做人工镫骨高难度的精细手术时,本已安放到位的人下镫骨发生了轻微的变形,当时大家心中暗忖:对于这种曾经做过多次手术的病人,现在做到这份上已经十分不易手,手术可以结

    [ 下 页 ], 百拇医药(宋国梵 周建莹)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