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差价为何依然肆虐?
药品差价的黑幕
药品的销售环节大致为:生产商——招标机构——多级批发企业——多级代理商——多级医药代表——药店或药事管理委员会。药品经过层层加价,层层瓜分“促销费用”,所有费用都算在患者头上,药品最终到达患者手中时,价格变为出厂价的数倍。而患者买药需跨越生产商等数道关卡。
据某药集团代理商介绍,注射用的阿奇霉素批发最低价为1.3元,一般的医院和药店则售价27.1元,供销价相差20倍左右。另外一位药品批发商说,注射用的头孢匹胺钠供货价5元,带发票是5.5元,这个药在北京各医院、药店的中标价是50元左右,零售价钱可能会更高一些。
医院里购进的药品20%左右的药品价格是虚高的,而这20%的药品却占据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通俗地说,患者每购入1元钱的药,其中0.5元钱药品的价格就属于虚高的。例如,零售价100元的药品实际出厂价为15~20元,商业公司配送费占5%(约5元),医院、药店加价15%~20%(约15~20元),剩余部分的55%~65%(约55~65元)就全部由非法代理商和临床促销医药代表支配。切莫小看这55%~65%,以每年20亿元的药品总销量来看,这就是6个多亿!
药品差价缘何产生?
据国家发改委2005年的统计显示,全国医院药品平均进销差率超过42%,国家规定医院还可以在此基础上加价15%卖给患者。而目前,医院、药店的实际加价已是国家规定的近3倍。药品收入占医院整体收入的40%以上,医院很大程度上是靠卖药利润来运转的。以药养医的机制依然存在。原国家药监局办公室副司级巡视员骆诗文曾走访过多个省市,调查医院药品招标采购价与市场价间的差距,他发现进医院的药价普遍高于走市场的药价。药品在增值过程中,医院环节占50%以上。
各环节“吃”掉了差价
从药品进价到医院中标价,差价哪儿去了?据介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7146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