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 > 2008年第10期
编号:11706617
精神疾病时代的来临 让我们共同关注心理健康(3)
http://www.100md.com 2008年10月1日 《健康大视野》 2008年第10期
     而这些儿童大多数被当成问题儿童,当成坏孩子去处理。儿童最常见的精神问题就是多动、品行、情绪障碍、社会功能障碍等等,这些疾病80%被忽视了。20%被发现,很多人还是去儿童医院和神经科看。而不敢到精神专科医院看。如近15年来在综合医院进行的最新一次大规模流行病学统计研究结果发现,在神经内科就诊的患者中抑郁障碍和焦虑障碍的患病率最高,分别为18.55%和9.99%,而90%的抑郁症患者在发病初期往往意识不到而反复就诊于神经科、心血管科或消化科,消耗了大量的医疗资源,这些数字都反映了这样一个现实问题。

    追其根源,郑毅教授坦言,社会歧视和病耻感是影响精神病事业发展的最大障碍,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开会的时候得到的结论。很多病人、家属、甚至是医生本身都觉得精神病耻辱,很多人会歧视那些患有精神障碍的患者,认为他们是异类。事实上精神疾病和躯体疾病一样,跟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躯体疾病没什么本质区别,也需要长期治疗维持。但是为什么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可以很正常地去吃药,而精神病人还要藏着躲着,这就是社会上认识的不足,导致了精神疾病没有很好地得到诊断和治疗。一个非常典型的精神疾病转变的例子,就是从小患有多动症的菲尔普斯前不久获得的八块金牌,如果他的多动症没有得到很好的调整以及很好的治疗,他可能就没有今天的成绩。所以我们希望公众能够认识到精神疾病是可以预防和治疗的,与躯体疾病一样,精神疾病同样受到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不应歧视精神疾病患者;当出现精神卫生问题和发生心理危机时,应积极寻求心理咨询,这样我们的精神卫生问题和心理危机才能得到有效干预和治疗。
, 百拇医药
    我们视而不见的儿童心理需要

    郑毅教授曾做过一个调查,让一个校长问他们的新学生,喜欢不喜欢上学?60%多的孩子不喜欢上学,很多孩子会把学习和痛苦结合到一起。我们常会在网上、报纸上看到报道大量的孩子在小小的年纪就走上了绝望,9岁的孩子跳楼自杀,12岁的孩子割腕……儿童、青少年的心理状态是最不平静的,最容易波动的,也是最容易冲动的,也更容易出现意外。同样,在一次2400多名儿童的抽样调查,过重的学习压力让学生有绝望感受的有67.2%,甚至有9.1%的孩子因为考试或者学习压力而感到绝望……孩子心灵不愉快,就会导致很多问题的出现,如厌学、焦虑、紧张、攻击、退缩等反应。

    我们的孩子为什么会出现心理障碍呢?郑毅解释说,有50%的儿童心理障碍来源于家庭,来源他所处的环境、生活,现在影响最大的不再是结核、肝炎问题,而是心理障碍问题,导致儿童不能很好地上学,经常辍学的主要位原因就是心理障碍,而且心理障碍多数由于父母的问题导致的。现在家庭经济状况逐步变好,孩子们生活的环境理应是更具幸福感,因为我们的经济收入、温饱都已不是问题,可是孩子心理上的问题却没有减少,反而越来越多、越严重,最痛心的是父母觉得他们是百分之百付出,结果适得其反,越做越违背自然规律,越导致不良的后果。这就说明我们的家长对健康理念的认识有疏漏,对孩子的投入、关心、帮助出了问题,我们的孩子被逼着学这个学那个,违背了孩子的心理需要。所以家庭的教育对儿童的心理健康至关重要,家长应该科学、正确的对待孩子的心理需求。
, 百拇医药
    郑毅教授建议,家长应抓好孩子学习的关键期,即由大脑代谢的规律所决定的0~6岁时期。0~6岁是人格形成的黄金时期,人格健全与否此时便打下雏形,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人格的可塑性会越来越小。此时期正是我们的语言敏感期和社会文化、规则的敏感期,也是大脑突触联系很丰富的时期。而人主要的教育基础是在五岁以前奠定的,而在此期间的人格教育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我国有句俗语“3岁看大,7岁看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这个时候除了抓学习、懂规矩,更应让孩子在此时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这个时期是培养健康心理的黄金时代,各种习惯和行为模式,都在这时奠定基础,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最重要的是要重视儿童的心理救助信号。孩子经常烦、紧张、焦虑、不高兴、厌学等,不应觉得是毛病,更多的应该考虑是孩子的心理问题。这些都是孩子的心理求助信号,应像普及感冒、发烧的知识一样,孩子出现问题,及时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这样也可以早期发现、治疗很多问题,而不是很多家长们的视而不见和回避儿童的心理需要。

    那么对于孩子的心理健康我们应该如何自检呢?郑毅教授答道,只要我们有了高度的精神健康意识,任何人都可以及时发现心理障碍问题。可以从两点来发现孩子的精神健康,第一,孩子心理、行为、情绪的表现跟他的年龄不相符;和他的受教育程度不相符;和他所处的环境不相符的时候,就要提示他已有精神问题了。第二,孩子的行为、情绪表现给他自身和周围人带来重复、持续的痛苦,那么他的心理也是有问题了。所以,我们的家长教育孩子目标应使他具有很好的自我改进、调整能力;能保持良好的情绪发泄和发挥;能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有限制的发挥个性;在不违背道德规范的情况下适当满足个人需要……这样的孩子我们家长也就不需要发愁了,因为孩子可以很好的顺应自我。

    在我们采访前,郑教授刚刚做完现场报告,很多家长涌上来向他求助。在我们看来天真无邪的孩子会有什么问题呢,拥有父母全部的爱和美好的童年,他们应该是天底下最幸福快乐的群体了。可是在一旁的我,当倾听完家长们如泣如诉的故事,他们心力交瘁却无法承担孩子的痛苦,我们甚至无法想象那些纯净却痛苦的孩子们是怎样看待这个世界的,要怎样去面对周遭那些不理解,甚至是轻蔑、嘲笑的目光,而这些疾病在他们漫漫人生长路中是怎样的一种创伤,又会跟随他们走多远呢?

    在每天都会有自杀事件发生的当今,面对压力、痛苦不断袭来的时候,我们总会关注健康饮食、合理用药等身体健康的讯息,可是,什么时候,我们也坐下来倾听我们心灵的声音,关注我们自身的心理健康呢?, http://www.100md.com(徐晓丹)
上一页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