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不良反应监测20年(1)
药品不良反应在全球医学界一直是一个广受关注的话题。正所谓“甘蔗没有两头甜,凡药都是双刃剑”,无论西药还是中药,无论常用药还是特效药,都潜藏着风险。从20世纪60年代震惊世界的“反应停”事件后,人们认识到即使是合格药品,仍然还应该加强监测,也正是在“反应停”事件后,各国政府开始建立本国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制度。我国从1988年开始建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至今已经走过了20个年头,为保障人们用药安全做出了重大贡献。本期就让我们回顾一下药品不良反应监测风风雨雨20年。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背景
1956年德国上市了一种新药沙利度胺(反应停),可消除孕妇常有的呕吐、恶心、乏力和食欲不振等妊娠反应,十分畅销。但是到了1962年,由于孕妇服用“反应停”,仅在德国就出生了8816例畸形儿——海豹肢畸形儿,在日本也出现了1002例,到1963年止,全世界已出生海豹肢畸形儿11000多例。这很快就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此药立即被停用,9个月之后,再无海豹肢畸形儿出生。
这一事件震惊了全世界,使人们认识到即使一个被正式批准上市的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也会产生意外的有害反应。因此药品上市后,还应加强监测,以避免药品在大面积人群中使用所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和药害事件。也正是在“反应停”事件后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4975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