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 > 2012年第19期
编号:12314750
洞见
http://www.100md.com 2012年10月1日 《健康大视野》 2012年第19期
     奶粉全检需3万,“食安”何其昂贵

    王传涛

    昂贵的化验费不能成为食品安全检测的绊脚石

    个人送检婴幼儿配方奶粉需花费多少?据报道,广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研究院相关工作人员称,检测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三聚氰胺单项的费用需450元,而婴幼儿配方奶粉全检,则需要3万元!

    三聚氰胺是个老问题了。可是,再老的问题,如果不能解决,都会以新问题的形式呈现出来,三聚氰胺问题就是如此。一者,几年前被问责的政府官员,现在复出了很多,好似“过去就过去了”;二者,三聚氰胺仍然阴魂不散,虽然三聚氰胺销售实行了实名制,但在“没有人监督走完销毁和处理的最后一步”语境下,三聚氰胺仍会像“下一只靴子”一样对公众构成心理上的威胁。而市民若想知道家中的奶粉是否含有害物质,代价则需要3万元。由此可见,谈食品安全确实是个“昂贵”的事。
, http://www.100md.com
    每位父母都不想让孩子吃到三聚氰胺。目前来看,如果不能建立一个让公众放心的食品安全监督体制,检测奶粉有没有毒的方法好像只有两个。

    一种是,靠“经验主义”,即看亲戚、朋友的孩子在食用什么奶粉。也有家长靠“自己验吃”,2010年,网络上曾有位“奶粉哥”走红,他自称妻子怀孕后,担心今后孩子吃的奶粉有问题,于是让他试吃各品牌奶粉,引得网友“顶礼膜拜”。但是坦白说,经验主义虽“实惠”,却并不科学,也失于严谨。

    第二种方法是,依靠“实验主义”。即用技术手段化验奶粉的成分。可是,对一般家庭而言,却面临着一个经济难题——检测婴幼儿配方奶粉中三聚氰胺单项的费用就需450元,而做奶粉全检,则需要3万元。对于大部分家庭而言,这样的费用是个相当高的门槛,会让许多家长望而却步。面对这样的现实,许多网友顶起了这样一个帖子——“我要买这种化验设备,免费为国人检测,谁知哪儿卖?”

    不必讳言,昂贵的化验费已经成为阻碍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一大绊脚石。前段时间,面对“有机蔬菜并非有机”的市场困局,一家认证机构的工作人员称,验证一个“有机鸡蛋”需要缴纳1.85万元的费用。更可怜的是,到现在为止,“地沟油”好像都没有一个十分便捷和确定的化检办法。
, 百拇医药
    虽然坊间常有这样的理论,“能用钱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可是,在食品安全检测这个环节上,钱的问题还真成了问题。

    显然,让家庭支付几万元的检测费不仅不公也不现实,那么,食品安全检测的成本可否用公款买单?而且,食品质检部门是否应该考虑替老百姓逐一检测这些食品?

    药品监管何时不再“乱”

    练洪洋

    药品监管是一道多元多次的综合题,需拿出浴火重生的胆识,进行更富成效的综合治理

    曾经有一位专家说过,食品安全是生产出来,而不是监管出来的,同理,药品也是生产出来的。生产企业及从业者当然是药品质量的“第一道防线”,这一道“防线”失守,“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想要把恶魔再关回“盒子”,即使花费百倍的努力,有时仍无济于事,因为危害不可逆。某些时候,“问题药品”的出现囿于技术,人为因素稀微,更多时候,并非如此。
, 百拇医药
    “铬超标”是早前的例子,“地沟油”制药物中间体为近例。使用“铬超标”胶囊的药企被曝光之后,叫冤者有之,推诿者有之,狡辩者有之,就是不见有企业老老实实承认。被曝采购过亿元“地沟油”用作药物中间体的企业,事后居然说“不知情”。不要说比正常油脂,该企业采购的比“地沟油”均价每吨还低2000元,说“不知情”岂不是自贬智商?某涉案企业还以多少万职工吃饭来博取同情、要挟社会,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个别企业、偶然失足是个案,个案叠加则成普遍规律。责任一揽子归咎药企与从业者,对他们进行道义谴责、道德劝喻,根本不足以有效降低风险。我国药企屡现道德风险,应该承爱怎样的背景追问?微观而言,相对于药品市场的规模、生产企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的监管规模并未建立起来,薄弱、低效、滞后,毋庸讳言。而利益输送、权力寻租又在一定程度上削损了管理效能,遂使“监管跟着记者跑”成为常态。

    再把眼光放远些,监管之义恐怕不仅止于药监部门。多头管理,九龙治水,药监也难以扛下所有的“罪”。譬如药品的“降价令”,本为老百姓“减负”,可惜政策传达到生产企业时,企业要么采取消极政策——“见光死”,不生产低价药;要么为保一定的利润而偷工减料,抑或造假。再如现行招标制度,招标本应“质量优先、价格合理”,结果往往是价格第一,质量次之。如此规定,难保企业不铤而走险、违规操作,从而达到降低成本之目的。“毒胶囊”及更早前的“齐二药”“欣弗”等事件,皆与此有关。

    随着药品生产分工细化、链条拉长,一种药品必须由不同地方协同完成,属地管理制造的流动性风险应运而生。如“毒胶囊”中的明胶来自河北,空心胶囊在浙江和江西生产,成品最后流向不同省份。有些涉案企业,还被评为“纳税大户”等,简直就成了“财神爷”,别说地方主动查处,就算外部力量介入也不免受到当地种种明里暗里的掣肘。,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