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 > 《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 > 2013年第23期 > 正文
编号:12676700
“奶荒”的前因后果
http://www.100md.com 2013年12月1日 健康大视野2013年第23期
缺奶,抢奶,怪圈,放缓
     据媒体相关报道,尽管从政府到企业,“投建奶源地”的呼声愈呼愈响,“奶荒”还是来了。在行业看来,这次持续了近一年的“奶荒”是在意料之中,原因,便是横亘在中国乳品行业的一个持久的怪圈。

    缺奶

    “奶荒”,从今年上半年就隐约见端倪,这跟当时发生在中国乳业市场上的几件大事有关。一是年初的恒天然“双氰胺”事件导致奶粉进口量减少;二是香港限购令的出台。

    在上海铭泰铭观咨询公司高级合伙人、资深乳业研究员侯军伟看来,这一切作用于市场的时间是在今年中秋节前后。据了解,自8月1日起,蒙牛特仑苏就曾通知价格上调,同时伊利的液态奶系列产品也有明显的价格上涨。

    “事实上,价格上涨早在今年四五月份就开始了,只不过当时部分企业还有一部分库存。但是到了六七月份的时候,原料开始缺乏,很多企业都出现了严重的‘奶荒’问题。”侯军伟告诉记者。

    然而,纯奶价格上涨仅仅持续了不到四个月,11月13日,记者从天津市部分超市和便利店了解到,11日前后,部分超市就已经“断奶”了。

    终端“断奶”,上游加工企业的日子更难。据一位乳业界人士向记者介绍,江西某知名乳业因为没有奶源已经停产了。“公司对奶源控制不了,加之从以前的新闻来看,他还拖欠过奶款,这种情况下,你想是什么结果。”他说。

    而类似于这家企业的情况还有更多,侯军伟告诉记者,他了解到的企业,因为没有原料,大多做出两个选择:一是停产;二是调整产业结构,即减少纯奶生产量,增加花色乳品、乳饮料的量。

    “原料缺乏的情况下,企业会把有限的原料加工中高端产品,这样才能保住营业额。”他说:“毕竟低端产品跟高端产品的营业额相差太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47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