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概述及绿色疗法(2)
郭明霞等[7]采用外敷中药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患者90例,中药为消癥散加减,(具体药物组成为:独活、五加皮、防风、乳香、当归、羌活、钻地枫、桑寄生、透骨草、川断、川椒、赤芍、千年健、白芷、血竭、艾叶、红花,上药研成细末,放入纱布,隔水蒸热,冷却至患者耐受温度,敷于腹部,每次 30min,日两次,十日为 一个疗程,连续治疗两个疗程。中药外敷法主要是药物通过皮肤、腧穴来吸收、渗透到达经络脏腑,直达病所,药物发挥其清热利湿化瘀散结止痛的作用。
周勒仙[8]运用自拟中药外敷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其具体的方法:将中药(当归、五加皮、川断、千年健、桑寄生、艾叶、川椒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研碎,放入纱布包中,隔水蒸透药物,待冷却至适宜温度后敷于腹部,2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通过数据分析,可得其治疗组的治愈率为97.5%,而对照组的治愈率为87.5%。
四、总结
通过临床研究及观察,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塌渍、灌肠等绿色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可观,而且根治率较高。操作简便,无痛苦,患者可以把药物带回家自行治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通过直肠或皮肤吸收药效,达到局部治疗的作用,起效较快,可一药多用,多途径用药,大大提高疗效,减少了患者口服药物对身体的药物毒性损害,值得我们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娄跃林.中药保留灌肠结合中药外敷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01):15.
[2] 盛磊磊. 中药灌肠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2017,58(05):1066-1068.
[3] 姚奏英,陆華,尹巧芝. 花红片、妇科千金片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180例临床观察[J].中成药,2014,36(01):201-210.
[4] 武宏燕,郑鑫,惠雪莲等. 观察补肾活血法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4,21(33):158-159.
[5] 孙克明,王文革,刘世军等.自制盆炎消煎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J].山东医药,2011,51(2):108-109.
[6] 周美云.红藤汤保留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4):49-50.
[7] 郭明霞,姜晶,张淑英等. 中药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 90 例 [J]. 中医外治杂志,2011,21(3):27-28.
[8] 周勒仙. 自拟外敷膜包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评价 [J]. 当代医学倪,2014,20(28):157-158., http://www.100md.com(李文娜 陈丽文)
周勒仙[8]运用自拟中药外敷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其具体的方法:将中药(当归、五加皮、川断、千年健、桑寄生、艾叶、川椒等)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研碎,放入纱布包中,隔水蒸透药物,待冷却至适宜温度后敷于腹部,2个月为一个疗程,连续3个疗程。通过数据分析,可得其治疗组的治愈率为97.5%,而对照组的治愈率为87.5%。
四、总结
通过临床研究及观察,我们可以看出中医塌渍、灌肠等绿色疗法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可观,而且根治率较高。操作简便,无痛苦,患者可以把药物带回家自行治疗,大大提高了患者的依从性。通过直肠或皮肤吸收药效,达到局部治疗的作用,起效较快,可一药多用,多途径用药,大大提高疗效,减少了患者口服药物对身体的药物毒性损害,值得我们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娄跃林.中药保留灌肠结合中药外敷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01):15.
[2] 盛磊磊. 中药灌肠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2017,58(05):1066-1068.
[3] 姚奏英,陆華,尹巧芝. 花红片、妇科千金片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湿热瘀结证180例临床观察[J].中成药,2014,36(01):201-210.
[4] 武宏燕,郑鑫,惠雪莲等. 观察补肾活血法联合中药保留灌肠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J].中国实用医药,2014,21(33):158-159.
[5] 孙克明,王文革,刘世军等.自制盆炎消煎剂保留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60例[J].山东医药,2011,51(2):108-109.
[6] 周美云.红藤汤保留灌肠法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1,9(4):49-50.
[7] 郭明霞,姜晶,张淑英等. 中药外敷治疗慢性盆腔炎 90 例 [J]. 中医外治杂志,2011,21(3):27-28.
[8] 周勒仙. 自拟外敷膜包方治疗盆腔炎性疾病后遗症的临床疗效评价 [J]. 当代医学倪,2014,20(28):157-158., http://www.100md.com(李文娜 陈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