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 > 2018年第17期
编号:13337734
四周间歇性正坐对大学生安静时心率变异性的影响(2)
http://www.100md.com 2018年9月1日 《健康大视野》 2018年第17期
     缺血可以是病理性的,也可以是生理性的。励建安教授[3,4,5]课题组创造性地提出了生理性缺血训练(physical ischemic training, PIT)的概念。即在正常肢体组织采用等长收缩或袖带加压,造成骨骼肌可逆性缺血, 促进远隔病理性缺血部位侧支循环的形成,目的在于避免高强度运动过程中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本实验中受试者正坐时肌氧含量由80左右下降至0,并保持一段时间,表明正坐这种简单的身体姿势也可造成骨骼肌生理性缺血,间歇性正坐可以引起小腿骨骼肌反复短暂生理性缺血,根据专家学者们对远端缺血预适应的研究,间歇性正坐可达到缺血预适应效果,对重要器官(如脑和心脏)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在大强度有氧运动前做间歇性正坐,可以适当提升运动中心脑血管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力,降低运动型心脑血管意外的风险。

    3.2 四周间歇性正坐对大学生安静时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远端缺血预适应能够启动人体反馈机制,植物神经的自我调节功能发挥作用,通过训练能达到控制心率和血压及其胃肠的活动[8]。陈万林等也通过选取SAP 患者58例(观察组)和健康者44例(对照组),监测并比较2组RIPC前后心率变异性(HRV)指标,证实了缺血预适应能改善心率变异性[9]。而本实验使受试者正坐时达到了缺血的效果,心率变异性却没有明显变化,这与前人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可能有以下原因:①本研究采用的间歇性正坐法中只选用正坐时间和间隔时间各5分钟,没有用更多的时间组合;②本研究仅监测了四周间歇性正坐的短期效应,对间歇性正坐是否具有长期效应并最终降低心率变异性需要进一步研究; ③受试者的基本参数(即年龄、身高和体质指数)的差异可能影响本研究结果;④本研究样本量较小,可能增加随机误差, 需要扩大样本量进一步确定间歇性正坐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⑤本研究缺少空白对照组,只有自身对照。
, 百拇医药
    4 结论

    间歇性正坐可引起小腿骨骼肌反复短暂生理性缺血,但四周间歇性正坐前、后受试者HRV时域指标(SDNN、RMSSD、PNN50)、频域指标(LFn、HFn、LF/HF)和非线性指标(SD1、 SD2)均无显著性差異,表明四周间歇性正坐后心副交感神经对心脏的调节能力未得到显著性改善,对大学生安静时心率变异性无显著性影响。

    参考文献

    [1] 宋涛,袁春平,沈友青,等.心率变异性应用于运动训练监控研究进展[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16,35(4):400-404.

    [2] 李伟,兰诗文,葛雪珍,等.运动与肌氧含量研究现状[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9,28(1):117-120.

    [3] 金挺剑,励建安,王骏,等.心肌缺血日负荷对冠状动脉侧支血流量的影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6):405-408.
, 百拇医药
    [4] 王元会,励建安,顾劲扬,等.心肌周缺血频率对兔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生成的影响[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6,28(1):5-9.

    [5] 刘元标,励建安,路鹏,等.家兔短暂心肌缺血后VEGF蛋白表达的空间规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4,19(6):422-425.

    [6] 倪隽,卢红建,励建安,等.生理性缺血训练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3):367-370.

    [7] 鲁慧.肢体远隔缺血预适应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80):137-158.

    [8] 丁青艾.远端缺血预适应的临床实践探索[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20):43-46.

    [9] 陈万林,郑广生,杨平,等.远程缺血预适应对心绞痛患者动脉僵硬度和心率变异性的影响[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7,33(11):1051-1053., 百拇医药(阮莎 吴价 杨世华)
上一页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