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健康大视野·医学分册》 > 2018年第21期 > 正文
编号:13334808
浅析踝关节损伤的康复治疗(1)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1月1日 《健康大视野》2018年第21期
     【摘 要】 踝关节损伤在日常运动中发生率高,处置不当多出现后遗症。在损伤后早期进行康复手段干预,能够对损伤恢复有积极作用。树立正确的康复观念是踝关节损伤治愈的重要条件。本文主要针对其损伤后的康复治疗作相应探究,以利于患者更好的康复。

    【关键词】 踝关节损伤;康复治疗;运动损伤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1-019-01

    1 引言

    踝关节损伤是最常见的运动性损伤之一,不同的运动项目踝关节损伤的发生率各异,其中以篮球发生率为最,踝关节在运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旦受损,常常给广大运动爱好者及职业运动员带来身体和精神上的伤害。踝关节损伤具有恢复时间长、患者活动受阻性大等不利因素,康复治疗不当易形成慢性踝关节不稳、距骨异常活动等症状,给患者的学习、工作及职业生涯造成较大影响。因此研究踝关节损伤后康复治疗对于个人健康以及国家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踝關节由胫腓骨、矩骨及其周围韧带构成,韧带分为三组:胫腓联合韧带、外侧副韧带和内侧三角韧带。内侧韧带比外侧韧带坚强,踝关节背伸时距骨前方嵌于踝穴内,提供了防止向外侧运动的限制。踝关节跖屈时,距骨最窄的部分位于踝穴内,致使骨性稳定性降低,增加了内翻损伤的风险。从踝关节损伤部位来看主要分布在外侧副韧带、腱鞘以及其他软组织部位,在这之中又以外侧副韧带损伤最常见。

    1 踝关节损伤类型

    1.1 踝关节急性损伤 在运动中发生踝关节损伤症状常常较为明显,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红肿或淤青并伴有行走困难等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严重者更易导致运动功能障碍。可由前抽屉试验,x射线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等判断并查明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

    1.2 踝关节慢性不稳 踝关节急性损伤治疗及康复不当或某些先天因素等是导致踝关节慢性不稳的主要因素。患者疼痛和压痛虽不明显。但在日常生活特别是在运动过程中,常感脚踝部稳定性差,容易反复出现踝关节内外翻等损伤。相较于正常人群而言,踝关节慢性不稳的患者踝关节活动度明显增大,此现象不失为判断踝关节慢性不稳的一种简单却有效的方法。

    2 损伤因素

    2.1 主观因素

    2.1.1 准备活动不足 准备活动的目的是进一步提高中枢神经兴奋性,提高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活动水平。这里既包括胫神经和腓神经的感知度及兴奋性,又包括与运动相关的肌肉、肌腱的弹韧性的增加。准备活动不足易致使踝关节表面腓骨长肌,胫骨前肌等相关肌肉及肌上支持带、韧带等因瞬时高强度发力而过度牵拉受损。

    2.1.2 技术动作不合理或运动量过大 技术动作错误、不合理、不正确,违反人体解剖学和生物力学规律,从而导致运动损伤发生,此时多为急性损伤;人体的某些局部运动量过大,负荷长期过重,超出该组织所能承受的最大程度,而逐渐发生退行性病理改变,导致慢性运动性损伤发生。

    2.1.3 踝关节所处位置的特殊性 双腿形如人体承重轴,而踝关节又是其轴上的脆弱点。此点在田径,足球等运动员以及登山攀岩爱好者等群体上表现较为明显。因此,位置的特殊性导致了踝关节在个人日常生活特别是在运动过程中更易磨损。长此以往,可能导致踝关节慢性疾病的发生。

    2.1.4 鞋的种类对踝关节的影响 鞋的种类亦对踝关节具有一定影响。如拖鞋,硬底鞋等,难以在人的行走过程中起到有效和必要的缓冲作用,因此在行走过程中使原本不堪重负的踝关节雪上加霜。又如高跟鞋,增高了人体重心,增加了人体不稳定性,更易因磕绊或地面不平等客观因素摔倒,进而造成踝关节损伤。此外,经常穿高跟鞋会显著改变踝关节的正常功能,行走时人体必须由髋关节和膝关节代替以保持步态稳定,因此易导致踝关节慢性病变或膝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2.2 客观因素

    2.2.1 足踝部遭遇有害条件 因在不平的地面上如包括本身地面不平或平整的地面上有障碍物时行走、跑步、跳跃或下楼梯时,足部因重心改变,受力不均易会出现突然翻转。此时踝关节跖屈位,踝关节内外侧韧带受到强烈的拉力作用极易受损。另外当踝关节遭受外力作用如经物体碰撞,被物体拉伸等或足踝用力不当亦会造成踝关节的伤害。由于暴力大小不同其损伤程度也不同。其中踝关节外侧的三条韧带中以距腓前韧带损伤最多。

    2.2.2 气候条件对足踝部的影响 气候条件和运动之间息息相关,主要有降水、气温、气压、湿度、风、雾霾、降雨等。其中气温是人体最为敏感的要素,通常是对运动员的神经系统、内分泌功能以及血压等有影响,最适宜温度是15~22℃。如气温过高,运动员的体内能量消耗增大,易造成中枢神经疲劳,肌肉的活动能力显著下降。气温过低肌肉活动不开,肌腱及肌肉紧张、僵硬,导致动作不协调,极易形成足踝部损伤。

    3 治疗

    3.1 手术治疗 踝部韧带明显断裂,或者慢性损伤关节明显不稳定的患者需要手术干预。研究发现,距腓前韧带和跟腓韧带均发生断裂时,手术治疗满意率可达89%。手术包括:韧带修补缝合、韧带止点重建,拉力螺钉内固定等[1]。手术治疗的患者为了达到更好的恢复,同样需要在术后进行康复训练。

    3.2 保守康复治疗

    3.2.1 制动休息、抬高患肢 制动休息是避免让踝关节再次负重出现二次伤害。对于轻度和中度患者,可以采用辅助器械,例如:拐杖、助行器、轮椅等帮助身体进行受力支撑。重度患者有必要采取石膏外固定的方法避免运动。

    3.2.2 冷敷及加压包扎 在急性损伤后,血管损伤出血,局部迅速肿胀、青紫,及时的加压包扎可迅速减少出血。同时血管在低温下容易产生收缩因此应迅速进行冷敷以进一步减少出血。一般采用局部冰袋20分钟的间隔冷敷,有效的减轻肿胀和疼痛。同时72h 后可改用热敷,活血化瘀,促进皮下瘀血吸收,进一步减轻水肿。 (张济源)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