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冠状动脉病 > 心肌梗塞
编号:13335207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介入和保守治疗的效果及预后分析
http://www.100md.com 2018年11月1日 《健康大视野》 2018年第21期
     【摘 要】

    目的: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介入和保守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方法:从本院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接受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抽取78名,隨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39例。对照组先实施保守治疗1周后再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组确诊后立即实施冠状动脉造影以及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6个月后心功能(LVEF、LVEDV、LVESV)情况。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LVEF、LVEDV、LVESV等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早期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关键词】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介入治疗;保守治疗

    【中图分类号】

    R969.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21-043-01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是临床中常见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一种,是由于冠状动脉血流闭塞所致,其发病凶险且死亡率极高,早期治疗对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研究对早期介入治疗和保守治疗进行对比分析,旨在为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提供更佳的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本院2016年6月至2018年3月接受的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抽取78名,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均39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指定的《非ST抬高的心肌梗死治疗指南》[1]相关诊断标准,均已排除肝肾功能不全、既往心肌梗死疾病史、肺动脉栓塞、心功能不全者。对照组中,男20例,女19例,年龄42~81岁,平均年龄(61.5±19.5)岁。观察组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43~81岁,平均年龄(62.0±19.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结果P>0.05,可作比较。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实施常规治疗,给予口服300mg阿司匹林、300mg氯吡格雷以及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等治疗;对照组实施保守治疗一周后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治疗,观察组取证后立即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并根据检查结果对血管狭窄>75%或者末端闭塞等情况的的患者实施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1.3 疗效评价与观察指标 半年后复查,观察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心功能情况,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LVED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

    1.4 统计学方法 将本研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纳入SPSS21.0中统计与分析,采用t检验LVEF、LVEDV、LVESV等计量资料,以(x±s)表示;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心功能情况对比 经过不同方案治疗6个月,对照组和观察组LVEF分别为:(55.12±7.23)%、(60.03±7.15)%,t=3.015,P=0.003;两组LVEDV分别为:(121.74±23.53)ml/m2、(108.02±24.61)ml/m2,t=2.516,P=0.014;两组LVESV分别为:(53.31±15.67)ml/m2、(43.36±12.55)ml/m2,t=3.095,P=0.002;治疗6个月后,观察组患者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结果P<0.05。

    3 讨论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是指持续超过20min缺血性胸痛,且血清中心肌坏死标记物浓度出现升高以及动态演变,而心电图检查结果表现为ST段正常的一种非特征性改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血栓脱落造成冠状动脉栓塞,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冠状动脉狭窄或者闭塞所致,临床中主要采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为主,老年群体发病率较高,其治疗复杂并且预后较差。

    国内外有研究[2-3]报道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实施介入治疗有利于患者心功能的改善、促进进行血流动力学改善,降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李奕贵[4]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实施介入治疗后,心律失常、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等发生率得到了显著的降低。本研究中采用早期介入方案对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进行治疗后发现患者LVEF、LVEDV、LVESV等各项心功能指标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早期介入治疗,在患者确诊后立即实施冠状动脉造影对患者病情进行详细的了解 ,并根据结果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有效接触了患者血管狭窄、闭塞、斑块等病变,尽早恢复了患者心肌灌注,是患者心功能尽快得到改善,从而降低相关并发症、死亡率等的发生,有利于预后。

    综上所述,在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治疗过程中实施早期介入治疗能够是患者心肌缺血灌注得到迅速改善,从而有效改善患者LVEF、LVEDV、LVESV等各项心功能各项指标,有助于预后,是有效的治疗方案,但临床中关于此类研究较少,且本研究入选病例较少,还需扩大样本量做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 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07, 35(4):295-304.

    [2] 孙科远, 吴晗.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早期介入治疗与早期保守治疗预后对比研究[J].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2016, 14(8):712-716.

    [3] Sim D S, Jeong M H, Ahn Y, et al. Benefit of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Early Latecomers With 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J]. 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2, 110(9):1275-1281.

    [3] 李奕贵, 林德昌. 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介入治疗与药物保守治疗的成本-效果分析[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6, 11(6):9-13., http://www.100md.com(张林伟)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心血管科 > 冠状动脉病 > 心肌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