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摘 要】目的:探讨心理护理在慢性胃炎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慢性胃炎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常规组39例行常规化护理,研究组39例则加强心理护理。结果:研究组SAS焦虑评分、SDS抑郁评分均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临床治疗慢性胃炎过程中,加强心理护理配合,可减轻患者不良心理,促使其积极、主动配合治疗,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荐。
【关键词】心理护理;慢性胃炎;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5--01
慢性胃炎指的是多种原因所致的胃黏膜萎缩或慢性炎症,胃黏膜上皮多次受损,影响其再生能力,进而使得黏膜改建,导致胃腺体萎缩不可逆、消失。该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且发病率也比较高,在胃镜检查患者中,大于占比80%-90%[1]。慢性胃炎病程长、迁延难愈,再加上反复发作,容易使得患者过度焦虑、抑郁,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2]。基于此,对慢性胃炎患者加强心理疏导,显得至关重要。现做如下报道: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18年01月--2019年01月接收的78例慢性胃炎患者,通过电脑随机法,予以分组对照,即研究组、常规组,各39例。研究组男女比21:18,年龄34-76(48.9±3.2)岁;病程4个月-13年(6.1±0.8)年。常规组男女比20:19,年龄33-79(49.5±3.3)岁;病程5个月-14年(6.3±0.9)年。两组临床资料P值>0.05,均衡一致,可分组探讨。
1.2 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化护理,而研究组则在常规化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即(1)认真聆听。与患者聊天时,尽量鼓励患者主诉,通过语言交流了解患者所需,同时多给予照顾、关心、爱护,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2)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包括心理状态评估、躯体健康评估,特别是心理状态的评估,但是通常因为护理人员经验以及相关技能知识受限,心理状态评估未落实到位,不利于患者康复。心理评估需围绕患者教育水平、具体病情、生活情况进行。(3)宣教指导。对于患者的感受,不要直接否定,而是通过委婉一点的方式,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引导患者正确看待慢性胃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患者心理状态,促使其提高治愈信念。(4)控制、训练。为患者用药治疗、实施常规化护理的同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贯彻落实训练方案,纠正患者不良行为,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加强鼓励。肯定患者积极的心理行为,并不断予以强化,加强患者健康意识。循序渐进开展训练计划,让患者在慢慢的康复过程中,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
1.3 观察指标 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抑郁程度,分值越高,抑郁越严重;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焦虑程度,分值越高,焦虑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为(),予以t检验。P值<0.05提示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果
研究组SAS焦虑评分、SDS抑郁评分均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慢性胃炎反复发作,容易让患者过度抑郁、焦虑不安,此类不良心理可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慢性胃炎患者的人格比较矛盾,一方面情绪起伏较大,另一方面却表现为平和、顺从、依赖[3]。基于此,加强心理疏导,进一步提高慢性胃炎临床治疗效果,意义重大。
本次研究中,主要从认真聆听、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宣教指导、控制与训练、加强鼓励等5个方面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了心理干预,结果发现,护理前两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差异并不明显(p>0.05),经过护理后,研究组SAS焦虑评分(36.7±5.3)分、SDS抑郁评分(35.8±7.1)分均低于常规组(46.5±7.7)分、(45.6±5.7)分,组间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临床治療慢性胃炎患者期间,加强心理护理配合,效果确切,可帮助患者减轻抑郁以及焦虑不安,促使其积极配合临床护理,确保临床治疗顺利开展。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荐。
参考文献
周春娥.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患者的心理状态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4):202-203.
李媛媛.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的护理效果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09):130.
张红艳,薛静静.心理护理干预在慢性胃炎患者治疗中的疗效作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4):51+56., 百拇医药(宋晓燕)
【关键词】心理护理;慢性胃炎;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3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15--01
慢性胃炎指的是多种原因所致的胃黏膜萎缩或慢性炎症,胃黏膜上皮多次受损,影响其再生能力,进而使得黏膜改建,导致胃腺体萎缩不可逆、消失。该病在临床中比较常见且发病率也比较高,在胃镜检查患者中,大于占比80%-90%[1]。慢性胃炎病程长、迁延难愈,再加上反复发作,容易使得患者过度焦虑、抑郁,加重病情,形成恶性循环[2]。基于此,对慢性胃炎患者加强心理疏导,显得至关重要。现做如下报道: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于2018年01月--2019年01月接收的78例慢性胃炎患者,通过电脑随机法,予以分组对照,即研究组、常规组,各39例。研究组男女比21:18,年龄34-76(48.9±3.2)岁;病程4个月-13年(6.1±0.8)年。常规组男女比20:19,年龄33-79(49.5±3.3)岁;病程5个月-14年(6.3±0.9)年。两组临床资料P值>0.05,均衡一致,可分组探讨。
1.2 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化护理,而研究组则在常规化护理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即(1)认真聆听。与患者聊天时,尽量鼓励患者主诉,通过语言交流了解患者所需,同时多给予照顾、关心、爱护,拉近护患之间的距离。(2)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包括心理状态评估、躯体健康评估,特别是心理状态的评估,但是通常因为护理人员经验以及相关技能知识受限,心理状态评估未落实到位,不利于患者康复。心理评估需围绕患者教育水平、具体病情、生活情况进行。(3)宣教指导。对于患者的感受,不要直接否定,而是通过委婉一点的方式,纠正患者错误认知,引导患者正确看待慢性胃炎,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程度,进而潜移默化的影响患者心理状态,促使其提高治愈信念。(4)控制、训练。为患者用药治疗、实施常规化护理的同时,根据患者具体病情,贯彻落实训练方案,纠正患者不良行为,使其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加强鼓励。肯定患者积极的心理行为,并不断予以强化,加强患者健康意识。循序渐进开展训练计划,让患者在慢慢的康复过程中,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
1.3 观察指标 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患者抑郁程度,分值越高,抑郁越严重;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焦虑程度,分值越高,焦虑越严重。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研究数据,计量资料为(),予以t检验。P值<0.05提示统计学意义成立。
2 结果
研究组SAS焦虑评分、SDS抑郁评分均低于常规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3 讨论
慢性胃炎反复发作,容易让患者过度抑郁、焦虑不安,此类不良心理可进一步加重患者病情。慢性胃炎患者的人格比较矛盾,一方面情绪起伏较大,另一方面却表现为平和、顺从、依赖[3]。基于此,加强心理疏导,进一步提高慢性胃炎临床治疗效果,意义重大。
本次研究中,主要从认真聆听、评估患者临床症状、宣教指导、控制与训练、加强鼓励等5个方面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了心理干预,结果发现,护理前两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差异并不明显(p>0.05),经过护理后,研究组SAS焦虑评分(36.7±5.3)分、SDS抑郁评分(35.8±7.1)分均低于常规组(46.5±7.7)分、(45.6±5.7)分,组间差异显著(p<0.05)。由此可见,临床治療慢性胃炎患者期间,加强心理护理配合,效果确切,可帮助患者减轻抑郁以及焦虑不安,促使其积极配合临床护理,确保临床治疗顺利开展。值得在临床中大力推荐。
参考文献
周春娥.心理护理干预对慢性胃炎患者的心理状态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8,16(34):202-203.
李媛媛.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中的护理效果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09):130.
张红艳,薛静静.心理护理干预在慢性胃炎患者治疗中的疗效作用[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7,2(14):51+56., 百拇医药(宋晓燕)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消化内科 > 胃疾病 > 胃炎 > 慢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