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临床疗效及其对神经功能的影响
【摘 要】目的:对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间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者进行实验研究,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丁苯酞治疗,观察组患者在丁苯酞治疗基础上采取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变化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及临床治疗效果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治疗方式,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神经功能,临床疗效好,具有一定临床价值,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丁苯酞;他汀类药物;缺血性脑血管病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3-0-02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多发病,该病多发人群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并伴有较高的死亡率,此类疾病的发病症状为心悸,头痛,胸痛及呕吐等。临床研究发现,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伴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较为多见,不但会影响治疗效果,还会对患者身心造成极大影响[1]。因此,当患者突发缺血性脑血管病时要及时进行治疗,在目前阶段,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普遍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但临床疗效有限。因此,笔者将2018年4月~2019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采取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现有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间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进行实验研究,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35例,年龄41~83 岁,平均年龄(68.5±4.8)岁。女25例,年龄 52~80 岁,平均年龄(70.5±5.2)岁。对照组男37例,年龄45~80 岁,平均年龄 (50.5±10.2)岁。女23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50±5.2)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出标准:(1)患有恶性肿瘤者.(2)伴随脑出血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单一丁苯酞(国药准字H20050299)进行治疗,口服,3次/d,20mg/次。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循环运用尼莫地平(国药准字H50020378)进行治疗,3次/d,40mg/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口服阿托伐他汀(国药准字H20093819)进行治疗,20 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进行2个月治疗。
1.3 判定标准 治疗结束后,比对两组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临床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脑缺血等临床症状消除,生活质量和患病前无显著差异。(2)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生活基本可自理。(3)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生活质量对比發病后无好转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00%。依据NIHSS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分数成反比,分数越高,代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的资料数据用(%)率表示,t检测,计量平均数资料用±标准差()表示,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使用统计学SPSS16.0的软件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6.67%。低于观察组95.00%, 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分,经比对,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详情见表2。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颅内颈动脉或脑内动脉狭窄引起的脑供血不足,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疾病[2]。最常见会引起患者头晕、单侧肢体乏力,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同时还会引起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边缘区分水岭区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等。因患者发病后会引发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据临床研究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常出现植物神经紊乱,睡眠障碍等状况[3]。影响生活质量。现阶段临床主要丁苯酞以及尼莫地平等药物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循环,优点是见效快,但是患者神经功能不能得到有效缓解,还可能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
阿托伐他汀临床上用于冠心病和脑中风防治的一种他汀类药物,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通常较轻微和短暂[4]。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因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不足2%,便秘以及消化不良等是最长出现的副作用。
本研究对我院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并与单一丁苯酞治疗方法效果相比对,结果显示,经治疗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平均得分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治疗方式,患者神经功能可得到有效缓解。
综上所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王建峰,张晨红,王婉.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和治疗后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12):1765-1766.
吕莹.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101-103.
彭守仙,郭红,都鑫,等.丁苯酞联合神经节苷酯注射液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价值[J].当代医学,2016,22(1):136-137.
孙桂香.氟伐他汀与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J].国际免疫学杂志,2016,39(4):343-347., 百拇医药(王璐)
【关键词】丁苯酞;他汀类药物;缺血性脑血管病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019(2019)23-0-02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临床多发病,该病多发人群为50岁以上的中老年患者,并伴有较高的死亡率,此类疾病的发病症状为心悸,头痛,胸痛及呕吐等。临床研究发现,缺血性脑血管患者伴神经功能缺损情况较为多见,不但会影响治疗效果,还会对患者身心造成极大影响[1]。因此,当患者突发缺血性脑血管病时要及时进行治疗,在目前阶段,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临床普遍采用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但临床疗效有限。因此,笔者将2018年4月~2019年4月间我院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采取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现有如下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4月~2019年4月间收治的120例缺血性脑血管患者进行实验研究,根据随机分组的原则,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其中观察组男35例,年龄41~83 岁,平均年龄(68.5±4.8)岁。女25例,年龄 52~80 岁,平均年龄(70.5±5.2)岁。对照组男37例,年龄45~80 岁,平均年龄 (50.5±10.2)岁。女23例,年龄44~79岁,平均年龄(50±5.2)岁。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临床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出标准:(1)患有恶性肿瘤者.(2)伴随脑出血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取单一丁苯酞(国药准字H20050299)进行治疗,口服,3次/d,20mg/次。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循环运用尼莫地平(国药准字H50020378)进行治疗,3次/d,40mg/次。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运用口服阿托伐他汀(国药准字H20093819)进行治疗,20 mg/次,1次/d.两组患者均进行2个月治疗。
1.3 判定标准 治疗结束后,比对两组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临床疗效判定标准(1)显效:脑缺血等临床症状消除,生活质量和患病前无显著差异。(2)有效:临床症状有所好转,生活基本可自理。(3)无效:临床症状无好转,生活质量对比發病后无好转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 ×100%。依据NIHSS评分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分,神经功能改善情况和分数成反比,分数越高,代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计数的资料数据用(%)率表示,t检测,计量平均数资料用±标准差()表示,检验,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最后使用统计学SPSS16.0的软件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6.67%。低于观察组95.00%, 组间差异显著(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进行评分,经比对,治疗后观察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详情见表2。
3 讨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指颅内颈动脉或脑内动脉狭窄引起的脑供血不足,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疾病[2]。最常见会引起患者头晕、单侧肢体乏力,称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同时还会引起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失、边缘区分水岭区梗死、腔隙性脑梗死等。因患者发病后会引发神经功能缺损等症状,给患者身心健康带来极大危害。据临床研究表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经常出现植物神经紊乱,睡眠障碍等状况[3]。影响生活质量。现阶段临床主要丁苯酞以及尼莫地平等药物改善患者脑部血液循环,优点是见效快,但是患者神经功能不能得到有效缓解,还可能出现不同程度并发症。
阿托伐他汀临床上用于冠心病和脑中风防治的一种他汀类药物,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通常较轻微和短暂[4]。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因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不良反应患者不足2%,便秘以及消化不良等是最长出现的副作用。
本研究对我院6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治疗,并与单一丁苯酞治疗方法效果相比对,结果显示,经治疗观察组患者NIHSS评分平均得分低于对照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P<0.05)。因此,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采取丁苯酞联合他汀类药物的临床治疗方式,患者神经功能可得到有效缓解。
综上所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联合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王建峰,张晨红,王婉.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和治疗后疗效观察[J].陕西医学杂志,2017,46(12):1765-1766.
吕莹.他汀类药物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1):101-103.
彭守仙,郭红,都鑫,等.丁苯酞联合神经节苷酯注射液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价值[J].当代医学,2016,22(1):136-137.
孙桂香.氟伐他汀与丁苯酞软胶囊联合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J].国际免疫学杂志,2016,39(4):343-347., 百拇医药(王璐)
参见:首页 > 医疗版 > 疾病专题 > 神经内科 > 脑血管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