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方设法“动”起来
生活方式“大变脸”一位编辑同志约我写一写“生活方式病”。写命题文章一般不难,于是就答应下来了。但是,真的坐在电脑桌旁,准备动手敲打键盘的时候,又犯了难。
先想,什么是生活方式呢?自己也说不准确,于是查一查《现代汉语辞典》。但是,里面没有“生活方式”这个条目。只好拆开来.先查“生活”,再查“方式”。
“生活”条目中的第四种解释是:“衣、食、住、行等方面的情况。”“方式”呢?解释是:“说话做事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于是,一下子明白了许多。原来生活方式是指我们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所采取的行为、做法。
衣、食、住、行,离不开经济水平和生活条件。我们的生活方式跟过去二三十年前相比,简直可以用“天翻地覆”四个字来概括形容。
就拿衣食住行的“行”来说吧。上千世纪50年代初,我上初中,上学要步行七八里地,从家里到学校需要走40分钟,还得一路小跑才行,否则就迟到了。中年,还必须回家吃饭,吃完饭,喝一口水,歇一口气,又往学校赶去。一周里,六天如此,一天两趟来回。至少走二十多里路。那时候,同学中间谁要骑一台自行车上学,简直就像现在谁开着私家的“大奔”上班一样。
现在,路上如果要走一个小时,还不如乘公交车,用不了20分钟就到了。人们出门,上班,上学,稍微路远一点儿,一般都选择乘公交车,还有的人开私家车,或是“打的”,步行的人逐渐少了,这也是快节奏现代生活的需要。
乘车节省了时间。却少了步行锻炼的机会。
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我从大学毕业,先得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分配到一条铁路工地打了3年隧道,那是百分之百的重体力劳动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49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