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餐桌应该是个调色板
7月6日,由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及北京大学生育健康研究所联合举办的首届“中国公众营养国际论坛”在北京开幕。营养缺乏和营养失衡是中国公众面临的严重问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就要从我们的餐桌开始。
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于小冬的论坛主题发言阐述了中国公众营养问题的严重性:中国居民正面临着营养缺乏和营养结构失衡的双重挑战。他分析说,受城乡二元化经济影响,中国营养不良的状况表现出强烈的二元化特征,即营养摄入不足和摄入过剩并存,并因此导致城乡慢性病呈快速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8.8%,人数有1.6亿多,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糖尿病患病率为2.6%,人数有2000多万;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为18.6%,人数有1.6亿;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22.8%和7.1%,人数分别为2亿和6000多万。
营养缺乏
中国公众1/3贫血,5.8亿人缺乏维生素A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仍然面临着营养摄入不足的问题。虽然从总体上说,中国内地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患病率近年来持续下降,但全国尤其是育龄妇女和少年儿童,仍有一定数量的人群微量营养元素缺乏;西部地区贫困人群,尤其是儿童仍存在热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而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江苏、贵州、甘肃、北京等地的调查,中国目前有三成人口患有缺铁性贫血;5.8亿人处于维生素A边缘性缺乏状态,开展中国公众的营养干预和指导已成当务之急。中国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提供的调查数据证实:中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3%,低体重率为7.8%;农村地区分别为17.3%和9.3%,贫困农村则高达29.3%和14.4%。全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达15.2%,两岁以下婴儿最高为24.2%,60岁以上老人为21.5%,缺铁性贫血是我国普遍存在的营养问题。此外还有超过11%的3至12岁农村儿童缺乏维生素A,200万婴儿因母亲怀孕期间碘缺乏而受到影响。维生素A的亚临床缺乏在儿童中已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营养失衡
中国公众2亿人超重,1.6亿多人患有高血压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营养不良”‘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营养摄入不足造成的“营养缺乏”,对于营养摄入不平衡引起的“营养过剩”并没有产生足够重视。令人担忧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营养过剩”实际上对人们的生活已经构成了极大威胁。因营养摄入失衡导致的相关疾病呈高发状态,比如肥胖、心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慢性病,在广大城乡均出现发病率的快速增长。中国有逾两亿人超重,6000多万肥胖者,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大城市中这一现象更为严重,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此外,高血压患者超过1.6亿,糖尿病患者新增2000多万。东部地区已出现因得了富贵病而“返贫”的现象,很多“富贵病”正成为使人类丧失劳动能力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营养补充
把餐桌变成调色板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大多存在着“吃得好就是有营养”的误区,认为营养问题只是一个不痛不痒的不太大的问题。其实只有正确把握营养平衡,确保合理的膳食结构,并保证膳食中所包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才能满足我们生活、学习、劳动和特殊生理时期的需要,才能达到真正的健康水平。
于小冬主任在接受《中国健康月刊》的记者采访时认为,要解决中国公众的营养问题,有三条途径可以选择:首先,可以通过改善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结构提高营养水平。有科学依据表明,居民每日摄入的能量,其中80%来自植物性食物,20%来自动物性食物是最合理的。在人的食物供应中,数量从大到小排列,应该按照谷类、豆类、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的顺序。但从?0年来中国住户食物消费结构可以看出,人们的食物消费行为的变化方向是:肉类和食油消费持续上升,只是近两年来在城市居民中增幅渐缓,但城市膳食脂肪热能比已接近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水平的高限(30%),有的大城市甚至超过了高限,达到32%。由于大城市居民肉和油的消费加大,谷类消费在城市居民中持续下降,其热能比可低至50%以下。谷类消费的减少使膳食脂肪密度增高,易于造成热能摄入增加。这是营养失衡的关键。当然,大部分贫困地区居民的膳食仍营养不足,那就不仅仅是营养失衡的问题,而是如何尽快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问题。
其次,可以通过吃营养补充剂来增加营养。近年来发现,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硒等营养素可能减少发生慢性病的危险,因此对于出现营养失衡的居民,提倡他们补充这些元素。
还有,可以通过食用强化食物来增加营养。目前,我们将首先在面粉、大米及其制品、食用油、盐、酱油及婴幼儿辅助食品(分年龄段)中加维生素、叶酸、碘、铁、锌等营养。但上述方式操作中却存在相当的困难,居民营养水平仍然任重而道远。, 百拇医药(刘 京)
国家发改委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于小冬的论坛主题发言阐述了中国公众营养问题的严重性:中国居民正面临着营养缺乏和营养结构失衡的双重挑战。他分析说,受城乡二元化经济影响,中国营养不良的状况表现出强烈的二元化特征,即营养摄入不足和摄入过剩并存,并因此导致城乡慢性病呈快速发展趋势。
目前中国18岁及以上居民中,高血压的患病率为18.8%,人数有1.6亿多,与1991年相比,患病率上升31%;糖尿病患病率为2.6%,人数有2000多万;血脂异常的患病率为18.6%,人数有1.6亿;超重和肥胖的患病率分别为22.8%和7.1%,人数分别为2亿和6000多万。
营养缺乏
中国公众1/3贫血,5.8亿人缺乏维生素A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城乡居民的膳食、营养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仍然面临着营养摄入不足的问题。虽然从总体上说,中国内地营养不良和营养缺乏性疾病的患病率近年来持续下降,但全国尤其是育龄妇女和少年儿童,仍有一定数量的人群微量营养元素缺乏;西部地区贫困人群,尤其是儿童仍存在热量和蛋白质摄入不足。而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对江苏、贵州、甘肃、北京等地的调查,中国目前有三成人口患有缺铁性贫血;5.8亿人处于维生素A边缘性缺乏状态,开展中国公众的营养干预和指导已成当务之急。中国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提供的调查数据证实:中国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为14.3%,低体重率为7.8%;农村地区分别为17.3%和9.3%,贫困农村则高达29.3%和14.4%。全国居民贫血患病率平均达15.2%,两岁以下婴儿最高为24.2%,60岁以上老人为21.5%,缺铁性贫血是我国普遍存在的营养问题。此外还有超过11%的3至12岁农村儿童缺乏维生素A,200万婴儿因母亲怀孕期间碘缺乏而受到影响。维生素A的亚临床缺乏在儿童中已成为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营养失衡
中国公众2亿人超重,1.6亿多人患有高血压
长期以来,很多人对“营养不良”‘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营养摄入不足造成的“营养缺乏”,对于营养摄入不平衡引起的“营养过剩”并没有产生足够重视。令人担忧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膳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营养过剩”实际上对人们的生活已经构成了极大威胁。因营养摄入失衡导致的相关疾病呈高发状态,比如肥胖、心血管病、糖尿病、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慢性病,在广大城乡均出现发病率的快速增长。中国有逾两亿人超重,6000多万肥胖者,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大城市中这一现象更为严重,成人超重率与肥胖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此外,高血压患者超过1.6亿,糖尿病患者新增2000多万。东部地区已出现因得了富贵病而“返贫”的现象,很多“富贵病”正成为使人类丧失劳动能力和死亡的重要原因。
营养补充
把餐桌变成调色板
在中国人的观念中大多存在着“吃得好就是有营养”的误区,认为营养问题只是一个不痛不痒的不太大的问题。其实只有正确把握营养平衡,确保合理的膳食结构,并保证膳食中所包含的营养素种类齐全、数量充足、比例适当,才能满足我们生活、学习、劳动和特殊生理时期的需要,才能达到真正的健康水平。
于小冬主任在接受《中国健康月刊》的记者采访时认为,要解决中国公众的营养问题,有三条途径可以选择:首先,可以通过改善我国居民膳食营养结构提高营养水平。有科学依据表明,居民每日摄入的能量,其中80%来自植物性食物,20%来自动物性食物是最合理的。在人的食物供应中,数量从大到小排列,应该按照谷类、豆类、蔬菜、水果、肉类、蛋类、奶类、水产品的顺序。但从?0年来中国住户食物消费结构可以看出,人们的食物消费行为的变化方向是:肉类和食油消费持续上升,只是近两年来在城市居民中增幅渐缓,但城市膳食脂肪热能比已接近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水平的高限(30%),有的大城市甚至超过了高限,达到32%。由于大城市居民肉和油的消费加大,谷类消费在城市居民中持续下降,其热能比可低至50%以下。谷类消费的减少使膳食脂肪密度增高,易于造成热能摄入增加。这是营养失衡的关键。当然,大部分贫困地区居民的膳食仍营养不足,那就不仅仅是营养失衡的问题,而是如何尽快提高他们生活水平的问题。
其次,可以通过吃营养补充剂来增加营养。近年来发现,维生素C、维生素E、胡萝卜素、硒等营养素可能减少发生慢性病的危险,因此对于出现营养失衡的居民,提倡他们补充这些元素。
还有,可以通过食用强化食物来增加营养。目前,我们将首先在面粉、大米及其制品、食用油、盐、酱油及婴幼儿辅助食品(分年龄段)中加维生素、叶酸、碘、铁、锌等营养。但上述方式操作中却存在相当的困难,居民营养水平仍然任重而道远。, 百拇医药(刘 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