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肝外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
肝外胆管癌约占所有胃肠道恶性肿瘤的3%。国人发病的高峰年龄60~65岁(西方国家70~80岁),男性多于女性(1.4:1)。胆管癌的发生是在环境因素和遗传因素相互作用下的多步骤过程。多数环境危险因素长期刺激胆道,诱导胆管细胞癌变的启动阶段,并检出p53、mdm-2、k-ras、APC等基因的突变。随后的“二次打击”和环境危险因素联合作用,引起胆管上皮的损伤,即癌变演进阶段。这种“二次打击”包括诸如慢性胆管炎、病毒性肝炎、寄生虫感染、复发性胆管炎等病变。随着基因突变的累积,病变细胞出现了遗传异质性、染色体不稳定、克隆选择性生长和新生血管形成,最终形成可以获得临床诊断的胆管癌。在现有的条件下,早期诊断仍主要依靠首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无痛性黄疸、粪便变浅、尿色深、皮肤瘙痒等肝外胆管癌的临床表现多与胆道梗阻有关。许多良、恶性病变都可以引起胆管狭窄(如胆道损伤、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胆道结石、肝门部淋巴结转移性癌)。需要联合多种检查手段对胆道梗阻的原因进行鉴别。
针对肝外胆管癌的检查必须能够显示病变的部位和范围、发现远处转移。腹部超声检查可以发现胆道系统的扩张、定位梗阻的部位、除外结石引起的梗阻。ERCP、PTC虽属有创检查,但能够进行胆道细胞学涂片和胆道组织活检,从而进行组织学评估。单独的细胞学涂片检查只能诊断出30%的胆管癌,联合细胞学涂片和组织活检技术的诊断阳性率为40%~70%。肝外胆管癌所在的部位和累及的范围可以由腹部CT检查和MRI/MRCP确定,CT可发现肿大的淋巴结,MRI/MRCP可以提供胆道的三维重建图像、同时显示梗阻上方和下方的胆道,这两项检查对判断肿瘤的范围和可切除性十分重要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6331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