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湿运脾汤治疗小儿厌食症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 观察除湿运脾汤治疗小儿厌食症的疗效。方法 将73例小儿厌食症患者分为治疗组43例用除湿运脾汤加味治疗,对照组30例按常规治疗。结果 治疗组显愈率85%,对照组显愈率7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除湿运脾汤加味治疗小儿厌食症效果明显,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除湿运脾汤 小儿厌食症
中图分类号:R4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059-02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其导致小儿体弱多病,发育缓慢,作者运用除湿运脾汤加味治疗43例小儿厌食症获得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73例患儿均系门诊患者,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 中关于小儿厌食症诊断标准。本组病例男45例,女28例,年龄2-7岁不等,平均年龄3.4岁;病程1月-2年不等,其中3月以内者19例,3月至1年者39例,病史超过1年者15例。73例患儿中体重低于正常水平者23例,平常易患感冒者28例。将73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病例在病变程度、病程和年龄上无明显区别
, http://www.100md.com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以除湿运脾汤为主方,基本方由炒苍术8克、厚朴8克、陈皮6克、槟榔6克、藿香6克、木瓜6克、乌梅6克、炒莱菔子10克、鸡内金10克、甘草3克组成。加减法:如兼外感表邪入金银花、连翘、紫苏叶;咽痛入牛蒡子、马勃、蝉衣;腹胀明显入枳实、佛手、积滞明显可入丑牛子;脾虚入太子参、白术、茜实、茯苓;腹泻入山药、车前子、泽泻;胃阴不足入北沙参、石斛;便秘重用莱菔子、并入瓜蒌仁或焦大黄。上药温水浸泡半小时,煎25-30分钟,每天一剂,7天一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对照组选用多酶片根据年龄每次2-3片、每天3次,健胃消食片每次2片、每天2次,7天一疗程,治疗时间仍为1-3疗程。
1.3疗效评定:经内服中药1-3疗程食欲明显增加,食量达正常儿童水平,原有症状基本消失为全愈;食欲好转,食量增加,原有症状体征减轻为显效;食量增加,但临床体征改善不明显为有效;厌食及主症无改善为无效。显愈率=全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全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 百拇医药
治疗组全愈28例,全愈率65%;显效9例,显效率21%;有效3例,有效率9%;无效3例(其中2例服药不及一疗程因患儿及家属不配合中断治疗)。
显愈率达86%、总有效率93%。对照组全愈5例,全愈率17%,显效16例显效率53%,有效4例,有效率13.%,无效5例,显愈率70%,总有效率83%。两组比较,治疗组显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典型病例:患儿刘某某、男、5岁,厌食半年余,患儿面色无华,鼻额青筋显露,不思饮食,勉强进食则恶心干呕,大便时稀时结,注意力不易集中,体重较正常儿童减轻约10%,经常易患感冒,西医检查有轻度贫血,舌质淡,舌苔白微腻,指纹淡红,腹部微胀,诊断湿食困脾,脾失健运,治以除湿化滞,健运脾胃,选除湿运脾汤原方煎服。服药3剂后,患儿食欲开始好转,食量增加,恶心干呕症状消失,服药2疗程后食量增至原食量一倍以上,体重亦增加2斤,面色转红润,查血常规,贫血亦得以纠正。
3 讨论
, http://www.100md.com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症,多数患儿不伴有器质性病变,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多由于患儿饮食不节,冷热杂投而致食湿内停,损伤脾胃,胃失和降,脾失健运而致厌食呕恶腹胀等症状,治疗以除湿运脾醒胃为主。除湿运脾汤由平胃散化裁而来,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该方为治疗脾胃不和,湿滞中阻的代表方剂。症见脘腹胀滞,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哕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舌苔白腻,脉濡滑或缓者。张景岳认为本方“平胃者,欲平治其不平也” , 即说本方能平胃土之不平。除湿运脾汤是在平胃散基础上加入藿香、木瓜、乌梅、槟榔、炒莱菔子、鸡内金组成。方中以苍术燥湿运脾、厚朴燥湿除满行气消胀为主药,二药合用可加强燥湿运脾之力;湿阻则气滞,气行则湿化,故以陈皮行气化滞助健脾,槟榔辛温通散、苦温下降行气消积,莱菔子长于利气、并能消食化滞为辅药;藿香芳香化湿醒胃和胃,鸡内金甘平生胃气养胃阴、消食积以助消化,乌梅酸平养胃阴而生胃津,木瓜化湿和胃而助消化共为佐药;甘草益中和胃调和药性为使药。江育仁教授曾指出:’“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 。除湿运脾汤治疗小儿厌食症能起到除湿化滞,醒脾和胃,温通而不伤阴,恢复脾胃运化功能的作用,对儿童因饮食不节,冷热杂投而引起的厌食有明显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ZY/T 001.1~00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百拇医药
【关键词】除湿运脾汤 小儿厌食症
中图分类号:R442.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7-059-02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其导致小儿体弱多病,发育缓慢,作者运用除湿运脾汤加味治疗43例小儿厌食症获得较满意的疗效,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资料:73例患儿均系门诊患者,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 中关于小儿厌食症诊断标准。本组病例男45例,女28例,年龄2-7岁不等,平均年龄3.4岁;病程1月-2年不等,其中3月以内者19例,3月至1年者39例,病史超过1年者15例。73例患儿中体重低于正常水平者23例,平常易患感冒者28例。将73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病例在病变程度、病程和年龄上无明显区别
, http://www.100md.com
1.2 治疗方法:治疗组以除湿运脾汤为主方,基本方由炒苍术8克、厚朴8克、陈皮6克、槟榔6克、藿香6克、木瓜6克、乌梅6克、炒莱菔子10克、鸡内金10克、甘草3克组成。加减法:如兼外感表邪入金银花、连翘、紫苏叶;咽痛入牛蒡子、马勃、蝉衣;腹胀明显入枳实、佛手、积滞明显可入丑牛子;脾虚入太子参、白术、茜实、茯苓;腹泻入山药、车前子、泽泻;胃阴不足入北沙参、石斛;便秘重用莱菔子、并入瓜蒌仁或焦大黄。上药温水浸泡半小时,煎25-30分钟,每天一剂,7天一疗程,一般治疗1-3个疗程。对照组选用多酶片根据年龄每次2-3片、每天3次,健胃消食片每次2片、每天2次,7天一疗程,治疗时间仍为1-3疗程。
1.3疗效评定:经内服中药1-3疗程食欲明显增加,食量达正常儿童水平,原有症状基本消失为全愈;食欲好转,食量增加,原有症状体征减轻为显效;食量增加,但临床体征改善不明显为有效;厌食及主症无改善为无效。显愈率=全愈率+显效率,总有效率=全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 结果:
, 百拇医药
治疗组全愈28例,全愈率65%;显效9例,显效率21%;有效3例,有效率9%;无效3例(其中2例服药不及一疗程因患儿及家属不配合中断治疗)。
显愈率达86%、总有效率93%。对照组全愈5例,全愈率17%,显效16例显效率53%,有效4例,有效率13.%,无效5例,显愈率70%,总有效率83%。两组比较,治疗组显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典型病例:患儿刘某某、男、5岁,厌食半年余,患儿面色无华,鼻额青筋显露,不思饮食,勉强进食则恶心干呕,大便时稀时结,注意力不易集中,体重较正常儿童减轻约10%,经常易患感冒,西医检查有轻度贫血,舌质淡,舌苔白微腻,指纹淡红,腹部微胀,诊断湿食困脾,脾失健运,治以除湿化滞,健运脾胃,选除湿运脾汤原方煎服。服药3剂后,患儿食欲开始好转,食量增加,恶心干呕症状消失,服药2疗程后食量增至原食量一倍以上,体重亦增加2斤,面色转红润,查血常规,贫血亦得以纠正。
3 讨论
, http://www.100md.com
小儿厌食症是儿科常见病症,多数患儿不伴有器质性病变,中医认为小儿厌食症多由于患儿饮食不节,冷热杂投而致食湿内停,损伤脾胃,胃失和降,脾失健运而致厌食呕恶腹胀等症状,治疗以除湿运脾醒胃为主。除湿运脾汤由平胃散化裁而来,平胃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该方为治疗脾胃不和,湿滞中阻的代表方剂。症见脘腹胀滞,不思饮食,口淡无味,呕哕恶心,嗳气吞酸,肢体沉重,舌苔白腻,脉濡滑或缓者。张景岳认为本方“平胃者,欲平治其不平也” , 即说本方能平胃土之不平。除湿运脾汤是在平胃散基础上加入藿香、木瓜、乌梅、槟榔、炒莱菔子、鸡内金组成。方中以苍术燥湿运脾、厚朴燥湿除满行气消胀为主药,二药合用可加强燥湿运脾之力;湿阻则气滞,气行则湿化,故以陈皮行气化滞助健脾,槟榔辛温通散、苦温下降行气消积,莱菔子长于利气、并能消食化滞为辅药;藿香芳香化湿醒胃和胃,鸡内金甘平生胃气养胃阴、消食积以助消化,乌梅酸平养胃阴而生胃津,木瓜化湿和胃而助消化共为佐药;甘草益中和胃调和药性为使药。江育仁教授曾指出:’“欲健脾者,旨在运脾,欲使脾健,则不在补而贵在运也” 。除湿运脾汤治疗小儿厌食症能起到除湿化滞,醒脾和胃,温通而不伤阴,恢复脾胃运化功能的作用,对儿童因饮食不节,冷热杂投而引起的厌食有明显的疗效。
参考文献
[1] ZY/T 001.1~001.9—94. 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 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