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体位下置管PICC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
http://www.100md.com
2010年8月1日
第1页 |
参见附件(1419KB,2页)。
【摘要】 目的通过对患者取不同体位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探讨置管异位率。 方法对接受PICC置管的患者47例,分为常规组24例,在常规体位下进行置管;坐位组23例,在坐位下进行置管。所有患者术后均进行胸部正位X线摄片,比较两组患者的导管异位率。结果 共有7例患者发生导管异位,其中常规组6例(占25.0%),干预组1例(占4.3%),常规组与干预组导管异位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3418, P=0.0372<0.05),常规组显著高于坐位组。结论 在PICC置管过程中,采取坐位的方法可以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率。
【关键词】 坐位PICC导管异位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8-024-02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central cathetheter,picc)可有效地避免肿瘤化疗患者反复静脉穿刺,减少化疗药物对静脉的刺激及损伤[1]。但PICC置管过程中难免出现导管头端异位(PICC头端在上腔静脉以外的位置),其发生率高达34.2%[2]。导管异位可明显增加PICC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如液体渗漏、肢体肿胀、疼痛等,常常导致不能完成治疗而拔除导管,有时需要重新置管。我科于2009年6月~2009年9月采用坐位的方法行PICC置管,减少了导管异位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47例患者中,男29例、女18例;年龄25~69岁,平均35.2岁。将患者分为常规组24例、坐位组23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血管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均P>0.05)。
1.2方法均采用德国贝朗公司生产的PICC导管,操作人员固定。①常规组置管方法:患者取仰卧位,拟穿刺上肢外展90°,以穿刺点为中心,常规消毒,待干,自穿刺点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三肋间建立无菌区,行静脉穿刺,送导管至肩部位置时嘱患者头转向穿刺侧,下颌紧贴肩膀,导管到达预定长度后撤去外套管和导丝,抽回血,脉压冲管,接肝素帽,封管,贴膜固定。②坐位组置管方法:患者戴口罩帽子,取坐位,手臂外展90°平放至治疗台,其余操作与常规组一致。所有患者置管后进行胸部正位X线摄片,观察导管头端位置。
1.3 PICC导管位置的判断根据胸部X线摄片结果,如导管头端位于T5-T7水平即上腔静脉部位,为PICC导管正常位置。如导管头端位于T8水平以下进入心房或位于上腔静脉以上的各级静脉均为导管异位。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AS8.1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
2结果两组患者置管异位发生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置管异位发生率比较
组别病例数导管异位数发生率(%)
常规组2464.3
坐位组23125.0
注:两组比较,χ2=4.3418, P=0.0372<0.05。
3 讨论
3.1导管头端位置正确的重要性化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PICC的成功运用为化疗的顺利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PICC头端的位置直接影响化疗的持续性[3]。导管置入过浅,未进入上腔静脉,由于血流量不够大,不能短时间内充分稀释化疗药物,极易发生化学性静脉炎,有报道导管误入颈内静脉可发生化疗药致后组脑神经受损[4]。
3.2取坐位有利于置管成功表1结果显示,坐位组仅发生1例导管异位,发生率为4.3%,显著低于常规组的25.0%。其原因是患者取平卧位时,颈静脉充盈,PICC管柔软,易随血流漂移入颈内静脉,郭丽娟等[5]改变穿刺体位,为患者上身取直立体位,手臂外展90°,头偏向穿刺侧肩部,借助重力作用有效地避免导管置入颈内静脉,减少进入颈内静脉的机会,减少了导管异位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19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