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第1页 |
参见附件(1438KB,2页)。
【摘要】目的 探讨康复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2007年4月-2008年10月收治的9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所接受护理的不同分为2组。对照组58例,观察组40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肢体康复护理加心理护理。采用患肢运动功能评定(FMA),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21天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各项评分无显著差异。结果 治疗21天后观察组FMA和AD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康复护理可显著提高急性脑梗死患者患肢运动功能,缓解患者焦虑心理,增强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治疗的信心,提高生存质量。
【关键词】脑梗死 康复护理 心理护理
中国分类号:R493文献标识号: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218-02
脑梗死的高发病率对人类的健康是极大地危害。虽然大量患者经过救治得以存活,但80%的患者往往面临着遗有不同程度的残疾,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负担。现代医学认为,脑梗死不能单纯靠药物治疗应在发病的同时给予康复等综合治疗。我院于2007年4月-2008年10月对收治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肢体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对象和分组
入选脑梗死患者98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并经CT证实。排除严重心、肺、肝、肾并发症,病情轻微仅有感觉症状或肌力不低于4级。根据患者所接受护理的不同自然分为2组,观察组40例,其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8-72岁,平均62.7±9.8岁,均于发病7天内住院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配合肢体康复护理和心理护理。对照组58人,其中男37例,女21例,年龄52-70岁,平均63.5±7.8岁,均于发病10天内住院治疗,因个人原因(经济原因,对非药物治疗不信任)只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和常规护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治疗前运动功能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心理状态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药物治疗 脱水,抗血小板、改善脑供血、营养神经、抗自由基,控制血糖,降血脂,控制血压等治疗。
1.2.2 常规护理 即脑梗死疾病护理常规。包括呼吸的维护、排尿功能的维护、皮肤完整性的维护等。
1.2.3 肢体康复护理 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神经学症状不再发展后48小时即可开始,开始时不要求患者完全清醒和有较好的交流能力,但应警觉,具备一些交流能力以及对痛有反应。采用Bobath 的成人偏瘫训练法和运动再学习法,每日1次,每次1小时。
康复护理内容:
(1)良肢位的设计与操作方法:良肢位与功能位不同,是从治疗的角度出发而设计的一种临时性体位。包括:
仰卧位:患侧肩胛骨前突,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手指伸展,掌心朝下。患侧下肢及膝关节外侧下方放一枕头,防止膝关节外旋。
患侧卧位:头部稍前屈,躯干稍向后傾,患侧肩胛骨前伸,肘关节伸展手指伸展,掌心朝上。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轻度屈曲,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放于枕头上。
健侧卧位:患侧上肢向前伸出,肩关节屈曲约90度,上肢下面放一枕头手指伸展,掌心朝下。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置于枕头上。
床上坐位:髋关节尽量保持90度的屈曲位,背部用枕头垫好,双上肢伸展放在床前桌上。
(2)床上康复训练:在生命体征稳定后可做一些功能锻炼,以被动锻炼为主,主动锻炼为辅。包括:
仰卧位时上肢的康复护理:掰肩胛骨,揉肩关节,抖肩、送肩,上肢上举及外展,,肘关节旋前旋后及屈伸训练,掌指关节被动运动训练。
坐位时上肢的康复护理:肩关节活动度的训练,上肢肌力及负重的训练。仰卧位时下肢的康复护理:下肢揉髋、送髋,抖腿部、拍腿,小范围屈髋屈膝,下肢伸屈训练,患腿向健侧迈,患腿内收外撇,压腿,床上的单桥、双桥运动。
(3)站位时下肢的关节训练:
协助患者站立;在操作者的保护下,做身体向左、向右的平衡训练;患者平衡功能增强后作单腿站立训练。
(4) 步行期训练:这是运动功能训练中最重要的一项。训练内容主要以Bobath法为主,以坐位平衡转身、站立中心转移、跨步、步行及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为主[2]。姚海珍[3] 认为,脑卒中的移动动作依靠下肢,因此躯体和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程度是反映病人日常活动能力的一个主要因素。随着病人负重能力的增强,训练由床至椅移动,进出卫生间,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等,循序渐进,逐渐让病人独立完成。
1.2.4 心理护理
据文献报道,60%的脑梗死患者早期因肢体功能及语言表达障碍,日常生活难以自理会出现抑郁症,做好心理护理是训练成功的基础和保证。患者存在自弃、孤独、执拗等心理问题,如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则可产生矛盾、恐惧甚至绝望的心理。因此护士要仔细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积极与患者沟通,及时发现不良心理变化,给予安慰、疏导,鼓励患者,使患者心理平衡并树立积极向上、战胜疾病的信心。
1.3 疗效评定标准 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及治疗21天后进行疗效评分。
1.3.1 患肢运动功能评定(FMA)
用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运动积分小于50分为严重运动障碍,50-84分为明显运动障碍,85-95分为中度运动障碍,96-99分为轻度运动障碍,100分为运动功能正常。
1.3.2.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
Barthel指数分级法。有10项内容分3级:总分为100分,总分大于60分为良,60~41 分为中,有功能障碍,稍依赖,小于40分为差,依赖较明显或完全依赖,分值越低自理能力越差。
1.3.3.患者的心理状态评分(SAS)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法。用4级评分,标准分低于50分,说明心理状
况正常,超过50分说明有焦虑症状,分值越高,说明焦虑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方法 资料用x ± s 表示,均数间比较用t检验,P<0.05为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2.1 治疗前两组患者FMA评分 ADL评分及SAS得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2.2 治疗后观察组FMA和ADL评分较对照组显著提高 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见表1
2.3 治疗后观察组SAS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脑梗死后早期康复训练是从障碍学的角度出发对患者的功能及形态障碍、能力障碍、社会障碍运用治疗、适应和改造的方法使患者全身的功能障碍尽可能地减少到最低限度,以便他们重新适应社会生活。国内外有资料表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介入越早,其功能恢复与整体疗效越好[4,5]。
早期康复训练,可以促使脑的侧枝循环及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的重组与代偿,从而促进了脑的可塑性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3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