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0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018882
英汉双语者视—听通道不同注意分配任务词语记忆效果研究(1)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1日 邵灿 高梦梓 汪经吾
第1页

    参见附件(3255KB,4页)。

     【摘要】本文以英汉双语但母语为汉语的人群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感觉通道(视、听)以及注意偏向对于人们中文、英文词语记忆效果影响的机制,从而了解双通道的感知方式能否帮助英汉双语的记忆,以及更广泛的学习、记忆任务。

    【关键词】感觉通道 记忆 英语 汉语 注意偏向

    中国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296-04

    【Abstract】In this paper, however, English-Chinese bilingual native Chinese peopl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o study the different sensory channels (visual, hearing), and attentional bias for people of Chinese, English word memory effect on the mechanism to understand the perceived dual-channel arrangement will be able to assist English-Chinese bilingual memory, as well as a wider range of learning and memory tasks.

    【Key words】 Sensory channel, memory, English, Chinese, attentional bias

    1问题提出

    语言是人脑的重要功能,是自然界进化到人脑这块高度复杂的物质的产物。语言在人类交往、社会发展、个体认知和人格的发展中都有重要的作用。正因为这样,语言成为多学科研究的对象。Fabbro在1999年将双语者定义为掌握,理解,以及会说两种语言(方言)且能够在言语产生过程中,明确地区分两种语言编码的个体[1]。英语作为一种国际交流的工具,在现代中国社会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学习英语的儿童和成年人即英汉双语者占有总人口的较大比重。对英语与汉语学习的方法的差异性与一致性,探讨语言学习的机制以及怎样提高学习效果,成为了公众与科学家关注的热点问题。在过去的30多年中,前人的研究大都侧重于词汇加工的脑机制以及词汇加工中形、音、义之间的关系上[2]。特别是在词汇识别中,语音是否会自动得到激活、它的自动激活发生在词汇通达之前,还是作用在词汇通达之后、加工汉字与加工英文存在着相同脑区激活的同时,是否也存在着不同脑区的激活等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热点。但是在实际应用方面的研究较为少见。

    然而,在现实世界中,信息是以各种各样的模态而存在,这种多模态(multimode)信息已经逐渐成为当今社会中信息拾取、保存、搜索和传播的一种重要形式[6]。在人们语言学习的过程当中,学习者为了节省时间,常常采用多通道的方法进行英汉双语的学习(如一边听英语单词一边做汉语题目,或一边背单词一边听中文)。而人类知觉系统加工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对要加工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取舍。通过注意控制,我们对当前有关的信息进行比较、整合,排除、抑制无关信息的干扰,以灵活和优化的方式实现特定目标。上世纪70年代中叶,心理学家Meyer和Ruddy(1974,1975,1973)总结了以前的研究结果,并基于语义分类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来了词汇识别过程中的双通路假设(dual-route hypothesis)。这一模型假定,通达书写单词的意义存在着两条通路,一条是由词形直接到达词义,另一条是由词形激活语音代码后再到达词义。双通路假设认为,这两条通路是独立地、平等地发挥作用。后来还有更多的研究者[5]也认为词汇通达的视觉通路和语音通路都存在,每条通路都有可能决定词汇的意义激活。而在多模态信息加工过程中,不同模态的信息之间会发生相互影响作用,它包括促进与干扰两个方面[6,7]。与促进效应相比,对干扰效应的研究一直吸引着更多的注意,大多数研究都集中探讨信息加工过程中不同模态的信息之间的干扰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目前汉语母语者视听双通道言语知觉的特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英语的言语知觉的表现特点、发展趋势等问题得研究,但在不同通道下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的注意偏向及对记忆效果的研究问题,目前尚未有进一步的研究。

    汉语和英语两种书写系统本身的结构特点决定着两种语言阅读中的语音介入程度有所不同,英语是一种拼音文字系统,以单词为单位,单词由按照一定规则的表示音素(phoneme)的字母组成[3-4]。中文以汉字为基本单位,每个汉字对应特定的音节和词素(morpheme)。英文单词的字母与语音间有明显的对应关系,汉字是一种非拼音文字,其字形结构与字的读音没有直接的对应关系。但Tan(2003)的研究[8,9]认为,中国人在加工第二语言时采用的是母语的加工方式,也就是说中国人加工英语时受到汉语加工方式的影响。因此,当分别在视听通道记忆中英文单词时,相互抑制或促进的机制和结果是否会有差异,也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现实基础,希望通过实验探究母语为汉语的汉英双语者在加工通过不同的知觉通道进入的不同类型的信息时,究竟是抑制还是促进。卡尼曼的理论指出,个体收益数目的两倍同个体损失数目的心理效价相同,那么,对于汉语为母语的人们来说,是否也可以拟合一个类似的模型来解释汉语记忆成绩的降低于英语记忆成绩提高之间的关系呢?基于此,我们拟采取如下方法进行研究。

    2 实验方法

    2. 1 被试

    随机选取北京师范大学学生40名,年龄范围为18-25岁,随机分为四组(分别参与实验一二三四的实验),每组男女各五人。所有被试者均为右利手,视力(或矫正视力)在1.0以上;颜色知觉正常;无心理障碍;无器质性病变;履行知情同意;自愿参加并认真完成实验任务,实验结束后给予一定报酬。

    2.2.1实验仪器

    采用联想(Lenovo)台式计算机,17寸纯平CRT监视器,分辨率1024*768(每像素尺寸约为0.027厘米),垂直刷新频率设定为85Hz,PHLIPS SHS3701型耳机,整个实验过程由E-prime1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3255KB,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