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治疗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1)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以下简称 AF)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其危害主要为心悸不适,降低心排出量,是诱发和促进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也是并发动脉血栓性栓塞,特别是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占20%以上)。我国成年人群中AF的发病率为0.77%,60~70岁为2.7%,80~90岁为9%,男性(0.9%)高于女性(0.7%)。我国现有心房颤动患者约800万[1,2]。近年来对AF发病及防治机制的研究逐步深入,复律药物及抗凝药物应用取得了飞速的发展。AF的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应用,以及抗心房纤维化与AF关系等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AF的发病机制以及临床药物的防治研究等做一综述。1发病机制
发生AF时,心输出量减少15%~20%以上。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可致快速心律失常心肌病,两者均可加速心力衰竭【3,4】。因血液动力学及凝血机制变化引发动脉血栓性疾病是AF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AF引起动脉栓塞发生率高达20%~25%,其栓子可以来自左心房或其他部位的动脉,如主动脉弓或颈内动脉系统【3,4】。动脉栓塞可发生在AF持续48小时后,也可发生在复律后的数日以内[5]。
1.1局灶兴奋学说 肺静脉袖是局灶兴奋点的主要分布区域引发环形折返,是心房电快速冲动的来源,有较高的传导阻滞发生率[5]。人类肺静脉前庭,左、右心房可存在纤维化分布“梯度”,是AF发生、维持的重要解剖部位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页,全文长 5338 字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