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0年第10期 > 正文
编号:12019089
横切口腹膜外剖宫产的临床研究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0月1日 杨彩红
第1页

    参见附件(1338KB,2页)。

     【摘要】 目的 探讨优化剖宫产术式与减少手术并发症的方法。方法 实施腹膜外剖宫产术35例(观察组),与同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20例(对照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 腹膜外剖宫产组较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组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时间与总手术时间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手术出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最高体温、术后发病率、术后伤口疼痛程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排气时间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1)。结论 腹膜外剖宫产术手术方法简单,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产后恢复快,是一种具有推广应用价值的手术方式。

    【关键词】 剖宫产术 腹膜外横切口

    中国分类号:R719.8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0-078-02

    剖宫产作为处理高危妊娠的重要手段,对降低孕产妇及围产儿病死率有极其重要的临床价值。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由于方法简单易于掌握,是目前国内较为普及的剖宫产术式,但子宫下端剖宫产术经腹腔操作,对腹腔脏器干扰大,术后反应明显,尤其是感染性难产或有感染倾向者,可继发腹腔感染,有的遗留肠粘连等严重并发症,给患者造成痛苦。为了克服其缺点,我院妇产科对横切口腹膜外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进行研究,对其术中及术后的各种结果満意,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我院2006年9月~2009年11月因孕足月有宫产指征的患者35例行横切口腹膜外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患者做为研究组,选择同期采用传统经腹子宫下段剖宫产术20例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年令、妇科检查、术前一般情况、孕周、血色素差异无显著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术前准备相同,术中均采用硬膜外麻醉。

    1.2.1研究组 腹部切口采用耻骨联合上缘Pfannenstiel皱襞弧型切开皮及皮下组织,剪开筋膜,两端分别较皮肤长2㎝,组织钳钳夹中线部筋膜上下缘,剪刀锐性分离肌腱与筋膜粘着处,向上分离长度约4~5㎝,向下达耻骨联合上缘,在两侧腹直肌间用血管钳分离2~3㎝,然后钝性分离腹直肌,剪断与耻骨連接处的部分肌腱,暴露膀胱及上筋膜,采取侧入法分离膀胱前筋膜及宫颈筋膜,暴露子宫下段,切开子宫下段,取出胎儿及其附属物,缝合子宫切缘同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4号丝线連续缝合筋膜,1号丝线间断缝合脂肪,皮肤用3个0合成肠线连续包埋缝合,不用拆线。

    1.2.2对照组按传统子宫下段剖宫产术进行操作⑴。

    1.3统计学处理 计数资料,所得数据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x2检验。

    2结果

    2.1两组术前年令、孕周、血色素、妊娠合并症情况比较如表1

    2.2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血色素情况如表2

    2.3两组术后离床时间、肛门排气、伤口愈合、术后住院日、术后病率比较如表3

    2.4两组新生儿体重、5分钟Apgar评分比较如表4

    2.5按照WHO疼痛程度分级标准⑵轻度:极易耐受;中度:易耐受;强度疼痛:难耐受;极度疼痛:不能耐受。研究组,多为轻度疼痛,对照组多为中度疼痛,两组比较差异有极度显著性。

    3 讨论

    剖宫产作为处理高危妊娠的重要手段,需要一种操作简单、视野清、出血少、并发症少的手术方法。腹膜外剖宫产术从膀胱腹膜反折间隙进行操作,不进入腹腔,完全避免了血液、羊水、胎脂等进入腹腔,而且避免了术前可疑宫腔内感染和胎膜早破时间过长,感染进入腹腔,因而不存在术后肠粘连的可能。克服了国内外普遍应用的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缺点(对腹腔脏器干扰大,术后反应明显,可继发腹腔感染,有的遗留肠粘连等严重并发症等)。

    优点:(1)腹壁横切口选择在Pfannenstiel皱襞,术后疤痕易被腹壁皱褶遮盖,且疤痕细,外表美观,产妇易于接受。(2)与传统剖宫产比较不进入腹腔,不干扰损伤肠管,安全。(3)不缝合膀胱子宫反折腹膜及腹膜,缩短了手术时间,降低了粘連的发生。(4)总手术时间及排气时间短,术中出血量、术后病率低于子宫下段剖宫产组,对腹膜无干扰,对胃肠无刺激,术后恢复快,排气时间短,产妇疼痛明显减轻,能及早离床活动,进食早,康复快,精神好,乳汁分泌好,有利于母乳喂养。(5)皮肤采用3个0合成肠线連续包埋缝合,不用拆线,术后5天可以出院,减轻病人经济负担。

    综上所述,腹膜外剖宫产术具有创伤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减少术后并发症,更好得促进产后恢复的优点,值得推广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338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