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0年第11期 > 正文
编号:12016205
浅谈脉理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1月1日 朱丽臻 王祥娟
第1页

    参见附件(1483KB,2页)。

     【摘要】根据《洛书》阴阳升降的理论结合《伤寒论》的脉法条句,以浮沉为总纲句来阐明脉理。

    【关键词】洛书 伤寒论 浮沉 脉理

    中图分类号:R24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1-314-02

    中医诊法望闻问切,虽说切法位于最后但也是临床上用的最多的一种诊法。诊病时有的患者直接伸出手来让你摸脉且不说出病情还说什么要考考医生的水平。大学五年虽说学了脉法但到临床却是心中易了指下难明,待到明了各种脉象却又不能通过脉理说出病因病机,更谈不上辨证论治了。发现诊治时脉象的病机与书中所说大不相同,如书中所说外感风寒其脉浮紧但临证时却发现不浮但沉、不紧但数者比比皆是,难道能说它不是外感吗?待外感愈后脉仍沉只不过变得和缓罢了。又有如关脉浮数不是外感而是胃病,伤寒论云“关浮、心下痞泻心汤主之。”脉诊如此复杂,难怪中医要求四诊和参。学习《黄帝内经》中的四季脉象,春弦、夏勾、秋毛、冬石。细心体会也不能了解其中的奥秘,后学习河图的阴阳排序忽明人体只阴阳而已的道理,脉象亦是如此恰能反映人体的阴阳变化。

    洛书之数、法天象地、天旋地转、中立五极,临制四方、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阳数象天、阴数象地、阳数左旋。从北方起。一在正北、三在正东、九在正南、七在正西。复还于一为一周。阴数右旋,从西南方起,二在西南、四在东南、八在东北、六在西北,以对待计之则为十,以纵横计之则为十五,五十者,天地相合之数,万物之根柢,即太极之功用也。人体亦一小太极,对待而言,北方一为肾水,东方三为肝木、南方九为心火、西方七为肺金、中五为脾土。于人体先天阳气封藏于肾,发于肝,至心而极,降于肺,复藏于肾。后天之气起于脾胃,肝一阳气动克制脾土使土疏泻将水谷化为气血且使之上行,血归于心、气归于肺。如肝阳不温脾土脾是不能运化水谷的,这就是内经所说的阳生阴长阳杀阴藏了。肺气与上升的水谷之气结合为宗气推动心血下行使之藏于肝,气血再化为精气藏于肾。肾藏精起极而生阳,阳升复推动气血上升周而复始、循环不息。此为后天无先天不生先天无后天不立也。脉象也遵循这一阴阳规律。

    脉是通过它的位数形势来表现阳气变化的,内经云在肾则脉石、在肝则脉弦、在心则脉勾、在肺则脉毛,脾旺四季不独表于脉寄于四脉使之和缓罢了。那为什么常人的脉象却是不浮不沉不疾不徐不大不小不长不短为之平脉呢,由《洛书》观之人之阳气上升气血也随之上升,使之不能浮散于外反而下行还于肝肾,肝肾得温阳气又再升,先天后天之气始终纠结在一起故使脉平和也。于此皆为病脉是阴阳不能不相合也。膈上为天为阳、膈下为地为阴,阳在上不能入阴则脉浮、阳在下不能上升则脉沉,阳气涣散则脉大、阳气不舒则脉弦细紧,阳有余则脉数、阳不足则脉迟,此中又看有力无力以查虚实。心肺在膈上肝肾脾在膈下,故脉浮责之心肺脉沉责之肝肾。现就以浮沉为总纲加以论述。

    浮主外主阳气不能入里,浮虚之脉主里虚,里虚是脾虚不能运化水谷使气血不足,气血不足就不能上合升上的阳气不能推血下行,阳在上故浮虚无力也。浮紧之脉日风寒,《黄帝内经》云“寒淫于上、心气上从、肺气受损”肺主肃降因被上炎之火克制而失肃降功能故浮紧。又《伤寒论》中云“关浮、心下痞泻心汤主之。”此为胃气不降阻碍阳气不能下也。又曰“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差、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浮为阳气不降大为血不足,故手足烦,阳气不能下温肾水则肾寒故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脉浮虚而涩更是气血不足外加阳气不足了。又日“苟诸脉得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牡汤主之。”又日“伤寒八九日、风湿身体疼不能自转侧,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在临床上常能摸到关脉浮的病人按其心下十之八九皆有压痛,有的压气、有的心悸、有的脘腹满闷。查其原因或为气血不足、或为水饮内停、或为宿食痰邪阻碍阳气下降。

    沉主里主阳气不能上升。沉弱迟弦皆为阳虚,沉紧有力数皆为阳实。《伤寒论》云:“脉虚沉弦、短气里虚、面色白、小便不利、少腹满此为牢。”此为阳气不足不能温煦所至。又有水饮内停阻碍阳气升发而使脉沉的,《伤寒论》水气篇“脉得诸沉、当责有水、身体肿重、脉出者死。”太阳篇日“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后反快、心下续坚满、是去者自去、续者自续、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又有风湿所至的沉脉,中风历节篇云“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沉即主肾、弱即主肝。”

    又有不浮不沉者,此说明阴阳尚能升降,只能看其大小迟数有力无力以分阴阳了。如《伤寒论》中的血痹虚牢篇云:“血痹、阴阳俱虚、寸口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之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伤寒论》中还有许多能够阐明阴阳升降脉象的条句就不一一例举,如能认真学习《伤寒论》中的脉法,结合内经中的四季脉象,再参以《洛书》阴阳升降之规律,细心体会,如有心得脉理思过半矣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1483KB,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