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国健康月刊·B版》 > 2010年第12期 > 正文
编号:12013458
静脉营养联合持续微量泵入呼吸合剂COPD并II型呼吸衰竭疗效观察
http://www.100md.com 2010年12月1日 陈 纯 唐春利 黄 誉
第1页

    参见附件(2521KB,2页)。

     【摘要】目的 探讨静脉营养联合持续微量泵入呼吸合剂治疗COPD并II型呼吸衰竭的疗效。方法 通过观察治疗前、治疗第2天、第4天的血气分析及意识情况等临床症状来判断疗效。结果 静脉营养联合持续微量泵入呼吸合剂可在短时间内改善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P<0.01,总有效率为80%,P<0.01。结论 静脉营养联合持续微量泵入呼吸合剂抢救COPD并II型呼吸衰竭疗效好,总有效率高,且费用低廉,在基层医院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呼吸衰竭 呼吸合剂 静脉营养

    中图分类号:R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0)12-070-02

    II型呼吸衰竭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严重并发症,常规治疗死亡率高,我科自2006年1月至2009年12月对COPD合并II型呼吸衰竭患者在持续微量泵入呼吸合剂的基础上同时加用静脉营养治疗,均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所有患者均有COPD病史,诊断标准均符合COPD诊治指南[1],血气分析均符合Ⅱ型呼吸衰竭,对照组(A组)36例,男25例,女11例,年龄46-78岁(平均55.2±14.5)岁,治疗组(B组)40例,男27例,女13例,年龄44-82岁(平均56.3±12.1)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病史以及血气分析上均无显著差异。

    1.2 治疗方法 两组均给予抗感染、持续低流量吸氧、止咳、祛痰、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使用微量泵以4ml/h的速度另开静脉通道持续泵入呼吸合剂(即5%葡萄糖中加入尼可刹米1.015g 、洛贝林9mg、氨茶碱0.25g、地塞米松5mg至50ml)等治疗。但B组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静脉营养(蛋白质 脂肪 糖类提供的能量比例分别为:15%-20%,30%-45%,40%-55%),两组均于治疗前、入院后第2天、第4天分别进行分别进行神志、呼吸频率、心率、血压、外周血氧饱和度,对比分析治疗前后的血气分析指标。

    1.3 疗效判断标准 根据《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2]并结合我院临床拟定疗效判断标准:显效: 治疗3天后呼吸困难、紫绀等症状、体征明显减轻, 无意识障碍, 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纠正;有效: 治疗5天后呼吸困难、紫绀等症状和体征减轻, 意识清楚, 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基本纠正;无效: 症状、体征无改善或恶化需进行机械通气。

    1.4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采用配对t检验。

    2 结果

    结果见表1及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观察表

    A、B两组总有效率经卡方检验比较,X2=5.24P<0.05

    此外,本文无效的24例患者因水电解质严重紊乱、心律失常,年龄为70岁以上等有20例经机械辅助通气治疗好转,其中A组4例死亡, B组2例死亡。

    3 讨论

    COPD患者因心率增快,体重指数、总蛋白、白蛋白、血脂水平均低于正常,以及全身及气道局部的炎症反应、全身氧化应激[3]等多种因素均可导致机体基础代谢增高、物质代谢失衡,静息能量消耗增加及进食减少,而营养不良令呼吸肌力量和耐力进一步受损,加重已存在的由慢性气道阻塞和过度充气引起的呼吸肌功能障碍,从而影响患者呼吸困难的程度,肺功能FEV1/FVC、FEV1%Pred下降[4],严重时易并发呼吸衰竭。因此营养不良是呼吸衰竭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静脉营养联合持续微量泵入呼吸合剂COPD并II型呼吸衰竭,结果显示静脉营养联合持续泵入呼吸合剂能在短时间内有效地纠正低氧血症及高碳酸血症,P<0.01,总有效率为80%,与对照组比较,P<0.05,本文总有效率高与给予补充复方氮基酸、脂肪乳的方法,根据氨基酸可合成蛋白质,包括呼吸肌蛋白的合成;脂肪乳则提供充分的热卡,减少蛋白的分解及二氧化碳的产生等并按比例搭配的方案进行营养支持,使患者的呼吸肌群力量及耐力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因此能有效地提高患者动脉氧分压显著, 降低二氧化碳分压,较快地改善呼吸衰竭,而静脉营养联合持续微量泵入呼吸合剂的费用低廉,有效率高,无需特殊设备及装置,尤其适合在不具备机械通气的基层医院使用,能较好地提高抢救成功率。此外也观察到治疗组中无效的8例患者经用机械辅助通气后有6例好转,其中有2例死亡,本文认为下列情况的患者应及早进行机械辅助通气:1、年龄大于70周岁。2、出现肺性脑病。3、水电解质紊乱严重者。4、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5、肾功能不全者。6、血液动力学不稳定者。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 ......

您现在查看是摘要介绍页,详见PDF附件(2521KB,2页)